•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還在考慮念什麼系?科系早就落伍了,台灣大學落後世界名校一個世代

2016-04-01 08:00

? 人氣

曾經有學生家長和我抱怨,想送孩子出國讀大學,但是研究網站半天,連主修什麼、讀什麼系、什麼學院⋯⋯都看不懂,摸不著頭緒。那時候我還心裡想:不就是國外大學嗎?你英文能力也太差了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後來自己深入了解,才發現歐美大學的組織經營形態,和台灣的大學(即使是台清交成等名校)差別不只一個世代。

台灣的大學,下分學院,再分為科系,如公司或軍隊的科層架構。學生從入學就被編進科系(少數例外),學習內容極有大部分被科系決定──一個科系的必修和選修科目可能長期不變,連授課老師也不變。大學都是這樣的嗎?並不是。

以下,將以劍橋、哈佛、史丹佛為例來說明。

學生不進入「科系」,「學程」快速迭代變化

在台灣,學位和科系緊緊綁在一起。學生隸屬於一個科系,進什麼科系,畢業時就拿什麼學位證明。但是劍橋、哈佛、史丹佛都不是這樣。

這三個學校的學生,畢業學位都是取決於學生選什麼「學程」,學程是一套設計好的課程組合,並不是一個僵固的行政組織。「學程」在這三個學校各用不一樣的單字:在哈佛叫 Concentration,在劍橋叫 Course ,在史丹佛叫 Major,在此,我都譯成「學程」。

01.png
史丹佛大學首頁,將跨域學習與研究的信息放在首頁最顯眼處。(圖/作者提供)

在學生的求學經驗之中,科系的重要性、影響力、親近程度,遠比學程更低。學生不必申請進入一個科系,但是要申請進入一個學程,最後符合學程的修業要求後,得到標註該學程(非科系)的學位證書。而學程不附屬、不隸屬於任何科系或學院。

以哈佛大學 Chemical and Physical Biology 學程為例,哈佛並無此名稱的科系,是由數個科系的老師同共經營主持,申請這個學程的學生(通常是大二升大三),會和許多科系的教授上課與互動。

以劍橋大學為例,進入劍橋大學時就要申請學程,每個學程大小差異甚大。舉例來說,自然科學學程,在 2013 年招進613 人,工程學程招進 294 人,而藝術史學程招進 22 人。

自然科學學程是劍橋最大的學程,其下有十八個分支,各有不同的課程規劃,包括化學、基因學、神經科學、病理學等等。中型和小型的領域,其下分支較少,或是沒有領域下的課程分枝。

科系是學術和行政上的單位,而學程是教學上的單位。科系可以有長久歷史傳承,學術領域可以穩定不變。但是學程卻可以因時代、產業、學生需求,不斷快速變化組合。

02.png
劍橋大學的學位,不照科系或學院排列,只照字母排列(圖/作者提供)

反對支離破碎

台灣的大學教育,有一件事情教得很成功:各自為政、本位主義─因為多數教授都徹底地認真親身實踐:你們系的學生/我們系的學生;你們系的課/我們系的課⋯⋯往往分得一清二楚,同系的教授之間都不太互相往來,跨系的合作與協力更是少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