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像一下,國產化不論(我認為這是離岸風電政策的重點,非要求外商落實不可),現在跟當初風電商進到台灣的時候相比,費率大打折扣,兩階段消失,多了3600小時規定,又遇上地方政黨輪替後的政治僵局。以後還會不會有更多的附加要求或變化?我相信,每個已經來到台灣投資的外商,或是想要來台灣投資的外商,心裡面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我們當然知道背後是誰在搞鬼。核電幫在他們的最後一個戰爭,打出了第一場勝仗。
如果2015年或更早,離岸風電商就進來台灣,躉購制度也許不會被國民黨痛批到體無完膚(因為是他們自己創設的),也許不會遇到核電幫群起反撲(因為還沒有非核家園政策),也許也可以躲過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僵局(隔年中央地方就同黨執政)。2019年的綠能產業環境不如2015年,難道不是很諷刺?
我曾經在地方選舉選後呼籲:能源轉型政策要堅定,不應父子騎驢 。民進黨執政近三年來,有很多機會可以展現跟國民黨執政不一樣的地方,但或是內部包袱,或是政治壓力, 很多改革卻打了折扣。蔡總統近來重新展現魄力與決斷力,快速挽回支持者的信心,可見台灣民眾期待看見政治人物的原則,不喜歡政治人物的藉口。能源轉型這個戰場攸關低碳清潔能源、產業升級轉型、青年就業以及台灣的永續發展,重要性不輸主權問題,應該堅持到底。
*作者為台灣新動力智庫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