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穿和服「歹看」? 美學教育就在體驗之間

2016-05-03 15:06

? 人氣

知名作家兼政論家楊照日前在臉書上貼了一篇感嘆文,提到他這陣子去京都的經驗不太美好,原因之一就出在許多台灣人想穿著和服體驗文化卻缺乏美學教育,成為賞花畫面中最糟的破壞,引起熱議。我同意楊照老師在文中提到的一些關於日本的花見傳統之美學講究,也感慨於景點中為了防堵、提醒觀光客設下的柵欄成為景色中的突兀存在,但對觀光客的文化體驗以如此嚴苛的標準看待,倒覺得有些矯枉過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01.png
(圖/作者提供)

和服,「和」之「服」,這個名詞在明治時代時和西洋服飾的「洋服」做了區別,用來指稱日本的服飾,日本傳統服飾的統稱,又稱作「着物」。他的歷史悠久、學問很多,不同於歐美強調身體曲線的「洋服」,和服透過一層又一層的布料,包裹住身體,是一種刻意隱藏住起伏線條的服裝,它的學問與美感是含蓄而低調的,卻又不失講究雅緻。

雖然和服不再是日本人的日常服飾,而它作為一種正式傳統與美學表現,人生重要階段的場合,或者要表達莊敬尊重時,通常都會穿著。近年來,觀光產業力推「體驗」行程,旅行者走入另一個異鄉,入境隨俗,追求的是融入美景、親身感受風情,「和服」結合著美學與文化,還有較輕巧方便的夏季服飾「浴衣」,自然也成為日本體驗型觀光的一大熱門。

無論衣著的順序、腰帶的綁法,穿著和服每個步驟都有一套標準,繁瑣程度恐怕不是每個日本人都懂得,但大家都知道,弄錯一個細節,就有可能貽笑大方,因此都會小心應對。不過作為觀光客、外來者的好處,就在於有一些寬容範圍,可以犯一些「無心之過」,賞花該穿著怎麼樣低調色彩的和服,什麼樣的紋路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實在又是另一個境界的藝術了。

至於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不合禮儀,是做人的禮貌問題,跟「穿著和服/浴衣」這個動作是兩碼子事,美感標準人各有所見,倒也沒甚麼絕對的標準,文化體驗本來就是雙面刃,任何觀光手段都可能造成雙面的優劣利弊,但女孩們的燦爛和服與浴衣實在不讓我覺得有多「悲壯」。

我在日本時,也曾經去做過和服體驗,所以我也算是楊照老師文的中槍者,但那次經驗對我來說是美好的。當時小小的店裡擠滿了人,三個工作人員手忙腳亂,卻一點也不馬虎,他們仔細審視著內襯、腰帶以及和服的色彩搭配,頭飾、髮型跟手提包也再三斟酌,妝扮完成後,他們用滿意的眼神打量了我,看來挺滿意自己的「搭配作品」,送我出門的阿姨特別提醒我,要慢走、別邁開腳步、小心白襪別染上塵。那天下午,我和好友一邊為對方留影,一邊留心衣裝與儀容。十個人向我絮絮叨叨說明日本文化的細緻精巧與慢調,還不如我穿著和服走上一天,這身衣裝無聲傳達(約束)給我的文化表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