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大創創中心和台大創創學程以及台灣創新設計學院主辦的台大創創周系列活動第四場─學生創業這件事,邀請到三家創業孵化器和兩位創業家,包含:台灣新創競技場執行長黃蕙雯、Garage+專案經理盧志軒、矽谷創投QuestVenturePartners亞洲合夥人陳泰谷、Fersonal創辦人王涵,要來談談學生創業這件事!
趁著年輕,對於創業懷抱夢想?思考我該不該創業?適不適合創業?今天,除了談談學生創業,也希望將活動格局拉大到剛畢業開始工作、及初次創業的創業家。「創業是用來實踐你的熱情?」台大車庫總監柳育德說:「對於這句話我保有一個很大的問號,鼓勵年輕人創業這件事正確與否?今天和大家一起來討論。」
用力創業,做得越用力,走得越遠,學得越深
柳育德先和大家分享了一個年輕人的創業故事:
一群青春洋溢的大學生,做了關於小農的創業專案,獲得媒體的報導,營運四個月後,跑來找柳育德聊天,柳育德問了他們一個問題:「你們團隊成員畢業後,有人要全職繼續做嗎?」團隊先是一片靜默,後來其中一位同學說:「我們會持續做下去。」半年後,柳育德在路上,遇到那位說「會持續做下去」的同學,同學開心的說著,他現在在花旗銀行上班。
創業在這群大學生是否有留下一些東西?劉育德並不知道,但另外一個大學生創業的故事,他卻明顯的發現創業對這位大學生的改變。他是位商管院的大學生,同樣和一群同學一起做創業專案,後來專案結束,他到了聯發科學技術,想等技術學完,再回來把想做的事情做完,在聯發科兩年的時間,他仍是在創業路上,不斷精進自己。
創業這條路上,柳育德想說的是:「用力創業!當你做得越深,走得越遠,學習地越多。我想幫他們走地更遠,或許產品不一定會賣得很好,但學習到的東西卻無窮。創業是認識自己,快速成長,給自己一個衝撞未來的可能。」
而其他幾位與談人,作為創業服務的推動者、創業服務的推動者、創業的過來人、抑或是從創業者轉為創投的角色,他們又對年輕人創業保持怎樣的看法呢?
學生創業有最低的機會成本?
台灣新創競技場執行長黃蕙雯說:「年輕人創業有最低的機會成本,但真正重要的是:有不做會死的事情,驅動你想做的決心。」
陳泰谷3次創業都失敗,但一路上都不後悔,在創業的路上,獲得過美國加速器的投資,但也曾經三餐沒有飯吃、經歷夥伴離異,因此,造就了他對於創業更紮實的體驗與想法。陳泰谷表示,在學生時期,你沒有工作後進入公司一段時間的既定思想,同時,在學校有許多資源可以運用。另外,在找共同創辦人時,身邊的同學不會問你一個月工作要給我多少薪水,因此,學生時期你有最低的機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