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腦死啊?我不會讓你們碰我兒子的!」一位媽媽的怒吼,吼出了許多器捐者家屬的心聲。一位身穿白袍的人拿著文件向病患家屬介紹器官捐贈相關事宜,還沒講完一句話就被家屬的一陣謾罵鎖住了口,他們不是醫生也不是藥師,而是「器官移植協調師」。台灣第一部以器官移植協調師為主題的醫療職人劇《生死接線員》,即將在5月接檔《我們與惡的距離》,帶領觀眾思考生命的意義……
「死去活來」是他們的工作宗旨
器官移植協調師必須24小時待命,一接到緊急通報就得馬上出勤,從協調器捐事宜、協助器官保存、配對、運送到資料搜集與建檔等工作,他們一手包辦,是貫穿整個移植流程的第一線人員。他們的工作宗旨,就像《生死接線員》劇中辦公室的「死去活來」匾額一樣,因為一個人的死,造就另一個人的生。
這個職業最早於1962年美國發起,台灣在1988年由台大醫院開始設置此職務,必須由社工師或護理師考取器捐相關執照才能勝任。但是台灣風俗民情趨於保守,對於器捐還是存在許多迷思,台劇《生死接線員》透過一位新進協調師與病患家屬的溝通,揭開台灣醫療面臨的窘況。
醫院有患者被宣告腦死後,協調師就會向病患家屬尋求器官捐贈的意願,若取得同意,就可通知資料庫中受贈者家屬,面對悲喜交錯的掙扎,協調師該如何應對?又有誰願意延續大愛?劉倩妏飾演的菜鳥協調師溫雨讀在辦公室喊出「身為器官捐贈協調師最重要的就是讓家屬明白器官捐贈是讓愛延續,讓更多的人獲得新生」的口號,就此展開她第一天的工作。但她卻發現協調器捐時的氣氛,並不是一片祥和大愛,甚至可以說是劍拔弩張,即使本人已經簽署了捐贈卡,在家屬百般不捨的阻撓下,讓她吃足了閉門羹......
趕在喪鐘響起前與死神做最後的交易
「腦死」是能器捐配對的要素之一,意即腦幹死亡,使得人無法自主呼吸、心跳,過一段時間後(約兩週內),病患會因血壓下降、心跳停止而死亡。一旦病情惡化就會造成器官衰竭,原本健康的器官也就無法捐贈,沒有人能預測病患什麼時候惡化,所以器捐能夠承受的時間十分緊迫......
在無預警的情況下,病患家屬聽到醫生傳來的「腦死通知」,他們的親人無法再醒來,如同拔掉電池的機器一樣,只能倚靠呼吸器維持生命。但是,病房裡的心電圖滴滴作響,病患仍有心跳、身體依舊有溫度,所有一切看似一如往常,家屬總是期盼奇蹟降臨,讓他們的親人甦醒。
劇中許多病患家屬悲痛萬分,同時聽到器官移植協調師的建議,忍不住大聲駁斥「你這樣做,跟葬儀社拿型錄來有什麼兩樣啊?還說什麼腦死,你把他那顆還在跳的心臟拔走,不就死了嗎?」家屬氣沖沖地奪門而出,留下器官捐贈協調師在空蕩的醫院會客室......這就是他們工作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