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田與一曾為寶島蓋出號稱「亞洲第一」的水利建設,讓臺灣稻米產量成長四倍

2017-04-18 05:20

? 人氣

『為了臺灣的將來!』1919年的一場會議,「官佃溪埤圳計劃」因為這句話而定案,也因為這句話,開啟十年的浩瀚工程,改變往後百年間15萬甲土地與數百萬農民的生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隨著此計劃的完工,名稱也命為將來立足這塊土地的人們,都該深記的「嘉南大圳」。

八十年過去,至今仍穩定發揮功能的給水路。
八十年過去,至今仍穩定發揮功能的給水路。

現今我們親臨嘉南平原,一望無際的水田綠毯,或許會讓我們心想:『啊,這是一片受到造物主偏袒的眷顧之地。』然而自古直至100年前,雨季洪水成澤、旱季遍土龜裂,沿海沙塵遍佈,土壤長期鹽化而呈現淡黃,才是這塊廣達22萬甲平原的原有樣貌。除了東緣極少數的水田,大部份的農人只能勉強從惡土中榨取養分,種植甘藷、落花生…終年低頭苦尋溫飽,以致於他們不相信有任何工事,足以改變早已認命的苦勞生活。

如果要簡短描述這項工程,那『從古至今,化苦轉樂,橫跨兩端的就是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而我們在此,彷彿用一小方田對照浩瀚平原,去概述或許至今仍是臺灣影響範圍最大的水利工程:

八田與一技師勘查與規劃四年,於1920年9月1日動工的嘉南大圳工程,是當時被稱為「亞洲第一」的水利建設。完整工程可分為四個主項目:

1.建造北緣水路,取濁水溪灌溉北端5萬2,000甲的田地。
2.在南方挖掘烏山頭隧道,從官田溪引流取水。
3.建造烏山頭水庫與堤堰,儲存官田溪水,用以灌溉嘉南平原9萬8,000甲之田地。
4.建設總達16,000公里的給、排水路與防汛網,遍佈於22萬甲的嘉南平原。

由於工程過於艱辛,總工期由原始設定六年延長為十年,至1930年5月得以完工;總經費為5,414萬日圓,以當時米價做基準,推估約為現今的1兆2,000億日圓!期間因為隧道爆炸、勞累、瘟疫等事故,造成工人包含家屬共143人的身故。最終得到的成果,是每年足以穩定提供嘉南平原多達1億5,000萬公噸的灌溉與民生用水。

其中,八田與一所規劃與監造的此工程,提出兩項遠見,首先,烏山頭堤堰採用「半水成填充式」工法,以黏土取代混凝土為防水層,並以天然礫石為外觀,建造出全長1,214公尺彷彿自然土堰。除了考量耐用度,八田與一也認為這種工法較不衝擊自然生態,景觀上也更趨於自然。這項當時世界土木建築的先例,使得今日到此的民眾,可能會誤以為舊名「珊瑚潭」的烏山頭水庫,是一處天然湖泊。

烏山頭水庫出水口
烏山頭水庫出水口

此外,由於灌溉水量仍不足以充足提供,八田與一也規劃了「三年輪作給水法」—以三年輪作稻米、甘蔗、雜糧蔬菜的方式,調配水源外同時恢復地力。這項仍沿用至今的耕作型態,亦出於八田技師對農人的平等思維,他認為,水量分配不均,種稻米的農民會持續富有,而受限只能種雜糧的農人就僅能溫飽…『我絕對不讓一位農民,面臨無米可種之苦!』並在嘉南大圳完工後,構思在曾文溪上游建設水庫,提供更充足的水量供給。此構想則由日後國民政府實現為「曾文水庫」—亦是當時亞洲首見,毫不遜於嘉南大圳的重大水利工程。

俯瞰已闢為風景區,舊名「珊瑚潭」的烏山頭水庫。
俯瞰已闢為風景區,舊名「珊瑚潭」的烏山頭水庫。

即使當時日治政府建造嘉南大圳的初衷,是設想以臺灣做為本國糧食的供應地,基於「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方針。但不可否認,此水利工程讓臺灣的稻米產量在完工次年後成長四倍,每年增加以當時的2,000萬日圓收益,也大幅改善了農民的生活。乃至戰後,嘉南平原的稻米成為國共戰爭期間的軍糧重要來源,也在往後70年成為撫育臺灣人口的命脈。

一望無際的嘉南平原,是臺灣的穀倉。
一望無際的嘉南平原,是臺灣的穀倉。

同樣值得彰顯的是,八田與一對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的使用壽命,原始設定是五十年為限,然而憑藉戰後臺灣嘉南水利會的長期維護與無數次改善工程,包含每年疏濬水路,與至今超過五十次清除水庫淤積,至今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仍能發揮穩定給水的功用。如果不限於國籍與歷史糾葛,太多的無名英雄以「人」的角色貢獻心力,他們一生維護的「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是足以列名全人類可敬可取的世界遺產。

從『為了臺灣的將來!』開始,到藉由電影KANO中:『一定,是片金黃色的稻穗。』作結,嘉南大圳其實就在象徵,無論十年、百年、未來…一旦我們播下良善,這塊土地就在為我們孕育希望。

依伴在給水路旁邊的稻穗。
依伴在給水路旁邊的稻穗。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你好臺灣(原標題:世遺臺灣-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