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帥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要怎麼出場才會被記住。25歲的老靈魂,騎著阿公的武車、賣著外婆的麻油米糕。等在運河邊長長的隊伍中,排的是對古早味的好奇與懷念。
「阿姨,你在家嗎?我要12斤喔!」電話訂好豬軟骨肉,79年次的劉雨樵戴上髮圈,準備進廚房,4個大同電鍋、2個保溫飯鍋在一旁備戰。
從處理豬軟骨開始,「我比較龜毛,米糕除了麻油香,不允許有其他味道。」劉雨樵的米糕是外婆傳授再經過改良,傳統用雞肉,因為帶骨,小孩、老人家吃得不方便,貼心又龜毛的他就嘗試用豬軟骨肉代替。但豬肉容易有腥味,處理程序麻煩,要先以中火煸血水,轉大火逼出豬油,接著下水煮,滾了再用冷水沖才會Q。
看他一副熟練的樣子,實際上2015年7月才開賣,一年時間,「糯夫米糕」不僅成功打出名號,連功夫都練得很紮實。「鏟子下去,感覺力道就知道好了沒。」豬軟骨從硬、到脆,最後入口即化、讓老人家吃得開心,劉雨樵經過反覆實驗,才摸出訣竅,「工作不斷教我事情,不會的時候一定要問別人!」
有人以為糯夫米糕每天限量80碗的「飢餓行銷」讓他大排長龍、一戰成名,實際上人力有限加上純手工,產量就是有極限。
劉雨樵一個人忙進忙出,卻很有條理。
為了不減損鑊氣,將豬肉有技巧的環狀向上堆疊、撈出血水。或是拿豆漿袋取代米袋,雖然成本高,卻可以反覆使用、方便米糕移進木桶。糯米翻炒到收汁是關鍵,半熟留米心的狀態就要起鍋,再悶過夜,才會又黏又Q。江湖一點訣,他說:「每件事一定有可以改進的方式啊!自己試出來的,很有成就感。」
外婆家開幼稚園,劉雨樵從小就在廚房裡當外婆的跟班。唸世新時除了打工,常常做一桌菜,邀同學來吃。真正到了當完兵、進入職場,他想以「食」為業的念頭越來越清楚,曾經想過做拉麵、鐵板燒,最後又怕毀了自己喜歡的食物而作罷。
在一次和哥兒們瞎聊,被問道:「什麼食物讓你最印象深刻?」他第一個念頭就是:外婆的米糕。連「糯夫」這麼有梗的品牌名稱,都是好友當時的靈光一現,沒想到在劉雨樵心中發芽、長成大樹:「我開始思考米糕背後的意義。」
味如其人,糯夫米糕不複雜,只有單純、溫柔的麻油味。
「以前學甲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為了補身體、冬至,或是做給坐月子的產婦吃。」這是都市、甚至台中以北不知道的味道,劉雨樵擔心如果有一天,台南人自己都忘記怎麼辦?
於是他一路鋪陳,如何「出場」很重要。先整理阿公當年載虱目魚的武車,足足有60幾公斤重,設計形象商標、做旗子,但第一次開賣只賣出兩碗,其他都送給街友,「晚上八點半才賣,大家都吃飽了,地點昏暗、都在餵蚊子,誰要跟我買啦!」劉雨樵大笑,遇到問題馬上調整,朝目標節節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