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曾說:「衡量一個人,得看他問什麼問題,而不是看他給什麼答案。」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組織理想社會。而這個城市的人,的確較誰都勇於表達意見,人人皆是英勇善辯哲學家。
前面已經提過了一些關於巴黎人的「好辯」與「不怕衝突」,先姑且不論他們是據理力爭或強詞奪理,但他們真的都很能辯,而且很愛辯,這來由實在值得探究。
哲學,並非高不可攀
個人主義、獨立思考、自由民主,這些主宰他們生命的核心信仰,除了是法國大革命後的文化精髓,更是他們樂於「擁抱衝突」的主要原因。但要具備這種巧舌如簧、字字珠璣,隨時能針鋒相對的辯論能力,絕非與生俱來,肯定有個強大的教育體系支撐,才能訓練出這一群世界級最佳辯手。
「相較於我在亞洲經歷過的教育,法國的歷史課尤其不一樣!」小學畢業即移民法國的韓國人金菲這麼分析:「在韓國,上課時幾乎都是老師說話,學生想辦法記住內容。考試則大多是判斷對錯的是非題、選擇題,比較偏記憶力的訓練;來到法國,歷史課變得很像辯論大會!比如說,老師拋出某個歷史議題,學生便會踴躍討論,也許沒有正確解答,但總是可以聽到很多不同的解讀。考試則只有申論題,一張圖片、一個歷史事件,答題必須以嚴謹的文體去闡釋對這個歷史事件的理解和看法。老實說,法國的歷史課很難,我花了非常長的時間才適應。學生不只需要認識歷史,還必須進一步思考、申論。但現在回頭想想,的確獲益良多,好像在不知不覺中,被迫訓練了推理、邏輯和思考的能力。」
哲學會考,訓練思辨
某天,巴黎罕見地下了整天雨,家裡的食物庫存已空無一物,便與室友在雨中快步走到對街的小酒館,想偷個閒不煮飯,吃個法式漢堡、喝杯白酒也好。
隔壁桌的巴黎人正大聲討論著某個「分數」,仔細一聽,居然是名人們高中會考的哲學分數:戴高樂十一.五分、薩科齊九分、歐蘭德十三分,曾任法國總理、現任外交部長的法比尤斯則拿了滿分二十分。然後,他們接著討論哪個美女歌手拿了十七分、哪位記者拿了十九分,說得驚天動地,好似這個分數能反映出一個人的能力或智商。
「話當然不能說得這麼武斷,但這的確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妳不覺得非常有趣嗎?」巴黎友人山卓呵呵笑著。
每年六月鳴槍起跑的法國高中會考,媒體與大眾最關心的話題,即所有考生皆需闖過的第一道關卡──哲學考試。相信連一八○八年創設此考試制度的拿破崙,也難以想像現今仍然沸騰的景象。
法國大革命後的社會氛圍,延續彌漫著啟蒙運動的思想解放、個人主義等核心思考,這種對極權政府的全面批判,需要廣大「具思辨力的公民」,於是讓十六歲的高中生在四小時內申論哲學議題,成為法國的傳統。因此,哲學思辨的訓練,理所當然成了法國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根據文學、科學、經濟與社會、專業技術等不同組別的哲學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