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中華民國美學」?看看林百貨周圍70年來的變化,日治時期美感蕩然無存…

2016-12-09 12:33

? 人氣

因為北門頭上的忠孝引橋被拆除了,人們才看到清國時代北門城的美麗,她的翹脊月兒彎彎,彷彿揚起了微笑的嘴唇,沒有多餘的雕龍飾鳯,總體造型簡潔有力,人們這才驚呼「清國美學!」。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也正因為北門城終於卸下了頭上的緊箍咒,天空背景變得清爽,台北市民這才又望見北門城前臺北郵局之美。這其實是引進歐洲文藝復興的建築樣式,工法精緻典雅,網友們稱之為「日本國美學」。

然而,轉頭一望博愛路與撫台街口,國民黨政府來台後陸續建成的辦公大樓,淩亂的招牌、窗形冷氣機有如補釘式毫無管制的隨意忽上忽下鑲進外牆,看似廢墟般極其醜惡般的建築,令人目瞪口呆,且不知如何命名,乃口不遮攔的給了個「中華民國美學」的名號。

什麼是「中華民國美學」?台北市長柯文哲首先感到厭惡的是那些亂七八糟的招牌,這實在是小覷中華民國美學的破壞力。北門城是目前台北市內唯一僅存的漢文化閩南式建築,其餘都早被中華民國政府以復興中華文化為由,改造成北方宮殿的直脊形式,對於台北城的歷史發展,全無半點尊重。

其次在日治時期,也不是沒有招牌林立這回事,事實上當時離北門城不遠的京町(博愛路)和榮町(衡陽路)歐風街屋也有各式各樣的招牌,夜間還有霓虹燈, 只是從1935年的「始政四十周年臺灣博覽會」相關舊照來看,無論招牌大小尺寸、臨時性的掛布和吊飾等都有一定的規矩。

事實上,至今在日本國內,招牌也普遍受到管制,如在京都,連7-11商店都不得使用和古都色調格格不入的企業識別顏色,不許用霓虹燈,不可亂插關東旗等。而所謂中華民國美學,就是日本人走了以後,招牌統統沒人管,流露出「爭奇鬥艷」之美學觀來。

現在台南的「林(Hayashi)百貨」(台南人俗稱五棧樓),每逢周末假日,門口就有許多遊客大排長龍,等著要入內參觀。我每回踩著鐵馬經過,想起林百貨的故事,彷彿時光回到了1932年(昭和7年)。當時台南有句俗語說:「戴草笠仔,穿淺拖仔,坐流籠,世界第一爽。」

林百貨中正路(末廣町通)南側已無復當年的統一整齊的店面外觀了。。(圖/魚夫提供)
林百貨中正路(末廣町通)南側已無復當年的統一整齊的店面外觀了。(圖/魚夫提供)

林百貨的建築是由當時臺灣建築會的臺南州支部長梅澤捨次郎所設計。梅澤的作品包括現今成為文創園區而廣為人知的原松山菸廠、即將成為嘉義美術館的菸酒專賣局嘉義支局,以及也已成為台南美術館預定地的原臺南警察署。

日本時代林百貨位在末廣町,也就是現在的中正路上。日本國的美學是將這一代打造成連續性街道兩邊立面相同的街屋,自中正路與忠義路交叉口延續至西門路口,總體長度約450公尺;外牆使用當時最為流行的褐色溝面磚,這種磚面源自美國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1923年建造東京帝國飯店時所採用,乃蔚為風潮,一路流行到殖民地臺灣,不但使得建築物具有豪邁的況味,在陰天時更顯得立體。這裡亦規畫了通行無阻的「亭仔腳」,人車分離,這在當時頗具實驗性,是臺灣第一座集合式住商合一的建築設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