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精神分析科執業12年的醫生,在43歲時被宣告罹患帕金森氏症。她在重大轉捩點上體會了生命的最真實的面貌,也在其多本暢銷書中分享當醫生以來看過的生命故事。這次,她想說一個她自己的故事,一個關於不想給孩子添麻煩所以決定獨自度日的故事......。
俗話說:「久病無孝子。」我在附屬醫院實習時,體會過不少次這句真理。
我見過為了支付植物人父親的醫療費用,兒子把房子、車子都賣了,還欠下不少債務。有一天,這位孝子忍不住抓住父親,放聲大喊:「你能不能就這樣死了算了?」我還曾目睹一個老奶奶,不捨家人為了她勞碌奔波,求醫師放手讓她離開人世。
這些畫面讓我下定決心,絕不要成為家人的包袱。與其死去,我也不願成為別人的負擔。因此,我曾對老公說:「如果有一天我動不了了,請把我送去安養院吧!求你了。」
2014年1月診所歇業後,我沒了收入來源。正確來說,應該是除了4本書的版稅外,沒有其他收入。即使知道這一天遲早會來臨,但真難以接受。雖然老公有自己的診所,我不用為錢苦惱,但是失去工作能力,仍帶給我無力感。
我的病情惡化速度不算快,然而,跟15年前相比,還是帶給家人不少不便之處。除了昂貴的治療費用,有時病情惡化,只能躺在床上動彈不得,便需要他們照顧。
我恐懼、悲傷,未來的我可能連路都走不了。萬一又得了失智症怎麼辦?
生活不能自理,心智退化,最後成為沒用的人該怎麼辦?如果我剝奪家人的時間與精力,成為他們的重擔該怎麼辦?是不是乾脆消失比較好?我的消失,是為了我、為了他們最好的選擇,對吧?
我感到慚愧……身為醫生、滿口大道理安慰患者的我,原來沒什麼了不起。
我曾告訴自己,自己是幫助別人的人,絕不需要他人的幫忙,也許是這股自尊,讓我難掩對自己的失望。
我決定搬到濟州島療養。當時告訴家人,想去空氣清新的地方專心修養,安靜地享受一個人的時光。其實,害怕造成家人負擔的自責感,才是真正的原因。然而,事與願違,隨著病情惡化,6個月後我又回到首爾。因為一個人生活,我什麼都做不了。但是,兒女卻非常歡迎我回來。「來啊!媽,跟我們一起住!」
不久後,女兒對我這麼說:「下班回來可以看到媽媽在家,開心之餘又很安心。媽,妳哪裡都別去,一直待在這吧!」
也許是家人溫暖的笑容與安慰,惡化的病情如雨過天青,重新好轉。某一天,我突然一想,如果立場互換,家人生病需要照顧,情況又會如何?也許一開始我會傷心難過,不畏辛勞、盡心盡力。但是,時間一久,我可能會略顯疲態,也會開始抱怨,希望他快點康復。
想到最後,一股強烈的否定襲來。不是的!萬一他自責想結束生命,那麼我不但會因此感到自責、後悔,也會埋怨他不顧家人,做出這麼自私、不負責任的決定吧!
自責,不僅會使克服病魔的信心消失,更會造成恐懼。明明是為了家人好,卻只帶給他們無力感與罪惡感,成為他們心中更憤怒、更沉重的負擔。這根本只是逃避病痛的藉口,而不是為了家人。因此我決定,「成為家人甜蜜的負荷。」
當時,我不想讓孩子看見羸弱的自己,自顧自的就搬到了濟州島。沒想到,這一去卻深深傷了他們的心。我想躲開,卻反倒讓孩子以為:「媽媽不需要我」,而為此憂傷。「我是家人的負擔」這個想法不但陷自己於不幸,也會讓守護我的家人不幸。
與其如此,不如就讓孩子看見我不屈不撓的樣子吧!
讓他們知道,擁有他們的陪伴非常幸福,戰勝病魔是早晚的事。笑口常開,讓他們知道「媽媽很快樂」。這樣一來,以後他們即使遇到困難,都能百折不撓、勇往直前。
成為「甜蜜的負荷」才是對愛我的家人最好的回報。除了家人,還有誰能夠在我最虛弱的時刻完全接納我,又讓我放心地把自己交給他呢?
最近我常跟孩子們聊天,他們遇到困難也會打電話給我,尋求建議。而我會跟他們分享一整天發生的事。老公每天會打上好幾通電話,關心我今天過得好不好,我也會聽他訴說他一天的故事。雖然,他們不能減緩我的病痛,但我仍感激他們願意守在我身邊。關心是雙向的,有時,他們甚至反過來向我道謝。
是的,我很幸福。決定成為「甜蜜的包袱」是對的選擇。
作者介紹|金惠男
1959年出生於韓國首爾,畢業於高麗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在國立首爾大學醫院當了12年的精神分析科醫師;2006年獲得韓國精神分析學會的學術賞。擔任慶熙醫大、成均館醫大、仁濟醫大的門診教授,以及首爾醫大的客座教授,同時是金惠男精神科醫院的院長。著作《30歲前一定要搞懂的自己》,感動韓國60萬名讀者;相關暢銷著作深受超過120萬名讀者喜愛。
但是她的人生並非一直如此順遂,在2001年、43歲時,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當時,她才剛實踐夢想開設個人醫院不到一年。
比起任何人都更加努力活著的她,無法接受這件突然找上門的不幸。她埋怨這個世界,無法做任何事地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整整一個月。但是某一天,她突然醒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並不會改變任何事,其實她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接著,她踏實地活過每一天,15年來,她持續看診、教書、照顧兩個孩子,並寫了五本暢銷書:《30歲前一定要搞懂的自己》、《30歲前一定要打的強心針》、《我真的愛你嗎?》、《以大人的身分活著》(暫譯)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什麼時候,你才要過自己的人生?:一位精神科醫師,從捆綁的呼吸中,找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