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多年來的節能政策都是白搭,企業為了應付法規還得作假!專家道出節能政策的真相

2019-12-02 15:52

? 人氣

前幾個禮拜《5個荒謬文青能源觀點,你中了幾個?》中談到節能產品補助的怪現象,其實如果你在業界,知道政府每年花費幾百億、甚至千億的預算在做工商業大戶的節能補助,你真的會覺得節能產品補助只是小咖,我們今天就來談工商業大戶的節能補助怪現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為了節能減碳,經濟部能源局有一個施行多年的「能源用戶訂定節約能源目標及執行計畫規定」,條文的精神只有一句話,就是用電量800瓩以上的工商業大戶,每年要強制節電1%。聽起來很不錯,如果每年都強制節電1%,這幾年的時間,一座核能電廠早就省下來了。

如果事情有這麼簡單就好了。

我用一個跟創業有關的例子來說明這其中的陷阱。一個創業者手下有兩個業務,一個叫小毛,一個叫小孫,小毛領一百萬年薪,每年帶進業績一千萬;小孫領你八十萬年薪,每年帶進業績五百萬。你覺得小毛比較行,還是小孫比較行?當然是小毛比較行,小毛的生產力比較高,小孫你可以叫他明天不用來上班了。

上面這個算法很簡單,小毛你每付他一萬薪水,他會給你帶十萬業績;小孫你每付他一萬薪水,只給你帶進六萬多的業績。這叫績效、投報率或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CP值,不管是老闆給員工打考績,還是你選擇要吃哪家餐廳,這都是一個有效的評估方式。但是,政府的節能計畫卻不是這樣,他不管你用電的效率多好,反正齊頭式平等,全部都給我節電1%。每年減薪1%,你看老闆留不留得住他的超級業務員。

這造成什麼後果?當工商業大戶,許多是製造業,今年產量變少時,啥事都不用做,節電1%自然就做到了!而產量增加的工商業大戶,你要他節電1%,他不增加用電就已經違反物理定律了,怎麼節電1%?

就像企業裡的績效管理一樣,訂對了績效指標會讓你的企業不斷進步、改善;而訂錯了績效指標只會造成企業內的虛功與內耗,浪費不必要的資源。一個有問題的政策KPI,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樣的政策跟最終企業提報的數據,究竟對應到節電這件事上的效益是什麼?經濟部不是本來應該促進產業發展嘛,執行節能計畫是希望產業不發展,少拿一點訂單?

做了這麼多年的節能政策都在做虛功,大家為了應付法規甚至還得作假

政策的KPI應該怎麼訂,才能讓工商業大戶既重視業績,也重視節電的考績?在解答之前,我們要先理解國際上有哪幾套能源的績效指標,才能判斷如何訂定不會做虛功,浪費幾千億的節能補助。

通常講到能源的績效指標,較淺顯易懂的有以下幾種:

1. 能源使用密度(Energy Use Intensity, EUI)

(kWh/m2.year),白話文就是你這個建築物每平方米每年會用掉幾度電。這個指標通常會依據各種建築物類別不同建立不同的指標。比如工廠的EUI一般都會大於辦公大樓的EUI,辦公大樓的EUI會大於住宅的EUI。理想的情況是定時經由能源普查,建立各種建物型態的EUI均值作為參考。能源管理的責任者即可透過這樣的數據判別建築物的能源使用在該建物型態中的優劣。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綠學院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