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人均用電(Electricity Use Per Person)
用建築物面積做為能源績效指標較容易失準的情況是,建築物中的空間 使用狀況沒有被反應在建築物面積中,所以像是辦公大樓、學校等建築物比較常使用人均用電作為能源績效指標。人均用電的單位通常是人均需量(kW/person)或是人均年用電度數(kWh/person.year),這樣的參考值也可以利用於評估物業營運成本。
3. 單位耗能(Energy per PCS)
對於一個生產單位,如果產量與能耗可以精算,不但在能源管理上可以建立有意義的能源效率指標,對於生產效能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例如你的工廠去年生產每件商品的耗能是10kWh,今年你設定節能目標是每件商品耗能9.9kWh,減少1%,這樣不僅你達到了到節省生產成本的效益,也達到了節能減碳的目標。
正確的節能政策方向,應該以能源效率為目標,同時達到節電與提高利潤的雙重效果
政策其實跟商業模式很像,要在每個供需的節點都獲益的條件下,才能穩定運行與發展。所以你現在已經看出來了,對於製造業為主的工商業大戶,政府應該給的考績是每年要提高能源效率1%,而不是每年強制節電1%。一間公司如果在乎它營運成本下降,最好是利用自動化的能源管理系統與產線上的監測把能源績效量化。這部分需要系統建置的投入,相關能源管理、系統整合或是智慧工廠系統技術。
在建置能源管理系統的時候,透過檢討電價方案、需量契約與避免超約的對策,差不多就可以先省5%~10%的電費。國內業界的節能技術已經成熟,一般企業用戶建置這種系統的ROI通常不會超過三年,成敗只是主事者願不願意做點功課,把關鍵的能源績效找出來並加以改善,並從一而終。
目前政府的節能計畫也允許工商業大戶採用能源效率的方式執行,甚至允許通過ISO 50001能管認證的就算過關。今年政府又網開一面,還給了購買綠電這樣一個新選項作為節電1%的替代方案。但老實說,若不扎實地提高能源效率,其他應付政府節能要求的動作都是浪費資源和做虛功。
節能這件事走對方向很重要,如果真心不想再做虛功,不想只是應付法規,建議抓住以下三個大方向:
先找到與獲利正相關,又能符合節能政策要求的能源績效;
建置對的能源績效系統,要先知道依據什麼能算出你的能源績效,再投入建置;
永遠不要只為了應付法規投入節能、減碳、綠能。關於提高能源效率有很多獲利與降低成本的手法,不斷的內部創新可以更活化企業的體質。
作者介紹|嚴嘉鑫
有著非常嚴謹的工程師思維,鑽研能源資通訊技術多年,擅長節能、需量管理、智慧建築、智慧家庭等領域。不斷地思考與尋找既保護環境、又能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與能源資通訊產品,正好遇上全世界吹起的人工智能風口,希望在能源轉型浪潮中貢獻一己之力,將資通訊系統智慧化,現任思納捷科技產品部經理 ,也是綠學院的綠色帶路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節能做假帳!看起來很像,但不是真相的節能政策)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