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小孩互咬互打時,為何父母處之淡然?在幼兒園有搶玩具情況時,老師竟這麼做…

2017-03-29 08:20

? 人氣

猶記得在臺灣幼兒園工作時,班上有孩子被咬被打是所有幼教老師的噩夢。下午家長來接小孩的時候,如果沒有把小孩毫髮無傷地交給家長,可能免不了要遭到家長質問或一陣數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幼齡孩子咬人、抓人或拉頭髮等等看似攻擊性的行為,其實是幼兒發展中相當普遍的階段性問題。就以咬人來說,造成這行為背後的原因很多,也不是單純用教化就能一次解決的簡單問題。

尤其是一至三歲孩子在長牙或語言能力不足的時候,面對衝突的情境,如搶奪玩具,往往本能地依賴身體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抑或是當作保護自己的方式。

1到3歲孩子咬人、抓人、拉頭髮,是本來就會發生的事!

在德國,孩子被咬被打,父母對此反應都非常淡然。最常說的一句就是「Es passiert」,意思是「這本來就是會發生的事」,也不會繼續追問到底是哪一個孩子咬人或打人。然而,一至三歲幼兒的肢體攻擊行為,可以用幼兒發展階段去解讀,嗎但是四歲以後如果這種行為仍持續甚至惡化,可能就會演變成最令父母憂心的同儕霸凌問題。

其實,霸凌發生的時間起點遠比很多人想得更早,看似無憂無慮的學齡前兒童,也可能會被迫面對不同性質的同儕霸凌。

特別是在德國幼兒園裡,孩子們自由玩樂的時間相當充裕,加上幼教老師不會無時無刻在旁盯著孩子們玩,更容易發生。雖然大部分的肢體攻擊行為都會在語言掌握能力成熟後停止,不過,以言語或關係霸凌同學的情況卻不少見。

幼兒園最常發生的幾種情況,是有孩子會獨占玩具或遊樂設施,不讓其他人使用。班上有個四歲的大男孩偶爾會把所有的玩具汽車全部藏在他坐的地毯下,自己卻沒有要玩車子,就是藏起來不想讓別人玩;也有的孩子會在公園裡頭,不斷地把沙坑的沙子倒在別的孩子頭上或外套裡,情節嚴重一點的會有小團體刻意排擠某個小孩…這時,孩子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抗衡來自同儕種種不友善的對待,便顯得格外重要。

2
(圖/Myles Tan@Unsplash)

不想接受別人的遊戲規則,就得自己想辦法

「不行,你不能上來,這是我的城堡。」站在溜滑梯上的四歲的菲力對著下頭正要爬上去的里歐大喊著:「你不准上來,是我先到的!」

兩歲的里歐看了菲力一眼,順著階梯爬了下來,走到滑梯的另一頭想再攀上去,菲力馬上就注意到了地盤再度被「侵入」,回過頭去又對著里歐大叫:「不行!我說過你不行上來了!」

里歐這時也生起氣來,對著菲力尖叫。

看到這裡,我實在忍不住,走過去對里歐說:「請問他為什麼不能上去?」

「因為…因為是我先爬上來的。」菲力小聲嚅囁地說。

「你先上來就是你的溜滑梯,是嗎?」我面無表情地反問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

莊琳君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