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篇綠學院的專欄文章中有談到關於「反直覺思考」的概念,而在綠色思維裡將「反直覺思考」能力運用最經典的例子,應該就屬「碳交易」。
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造成問題的原因,不可能是解方。舉例而言,資本主義是破壞環境的元凶,所以任何以資本主義手段去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都是錯誤的。但反直覺思考打破了這個想法,讓產生問題的因素成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碳交易就是用資本主義去解決環境問題的反直覺思考實例。
根據世界銀行2016出版的分析報告,截至2016年5月1日為止,共有162個國家提交了各自預期的貢獻。當中有90個國家將採用碳排放交易機制、碳稅,或其他政策來進行碳訂價,以便清楚地反映碳排放的成本。現存已有17個碳排放交易機制,再加上未來決定設立的13個,國際上對碳排放的管制規模將隨之擴大。
如果將中國規劃中的碳排放交易機制計算進來,未來全球所管制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預估將達全球排放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五。再者,2015年底世界各國在《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的第21次締約國會議(COP21)中正式通過「巴黎協定」之後,碳排放交易機制勢必成為溫室氣體管理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而從排放交易機制衍生出的各種碳交易市場也預期會快速成長。
不只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碳交易也創造了新的綠色商機
碳排放交易機制試圖透過商業機制來達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它的構想是,當會產生碳排放的產業被限制排放的數量時,有些業者可以透過自行減量來達到要求,但有些可能因為成本太高而降不下來,這時就可以透過碳交易機制,讓無法減量的業者去購買其他業者剩餘的數量。
碳排放交易機制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有剩餘排放數量的業者和無法達到排放數量要求的業者,透過交易的方式互通有無。對於能有效減排的業者而言,此舉能帶來利益;對於無法有效減量的業者,可藉由購買排放數量來降低減量的成本。
不僅如此,這個機制所創造的碳交易市場,還推動了廠商去開發、投資碳排放減量的技術,並透過金融機制來帶動相關產業的正向循環。因此,碳排放交易機制兼具二項功能,一是協助達到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二則帶動了溫室氣體減量技術相關產業的綠色商機。
建構亞太區域碳市場,將有助於提升競爭力
以亞太區域來說,目前已有數個排放交易機制正在規劃或執行。而與台灣地緣接近的國家,如日本、南韓、大陸等,也將碳排放交易機制視為國家管理溫室氣體的重要工具。其中,大陸正在規劃建立全國性的排放交易機制,依照目前的規劃判斷,其管制的規模將會超越歐盟,成為世界第一大的碳排放交易機制。可以預期,由此衍生的各類型碳市場,包含現貨市場以及依附碳權所開發的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將會十分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