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夏天的節日,最著名當然是祇園祭。整個七月,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動。河原町市街、京都站,各處都流淌著龍笛、能管、太鼓、鉦的樂曲。身處再富麗的商場,一聽到這樣的曲子,彷彿轉身即刻能走到幽暗的燈火下,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俯身撈金魚。
祭典上受傷、死亡事故頻傳卻不辦,京都最驕傲的「地元意識」
京都一年四季的傳統節日都有兒童的參與,比如1月3日八坂神社歌牌初始式、2月3日吉田神社節分祭、7月7日白峰神社小町舞蹈奉納奉告祭。他們都是本地小學的孩子,一般都是相關祭典、活動所在區域內的歷史悠久的學校,這就是所謂的「地元意識」。整體而言,京都人的地元意識是做為「京都人」的驕傲。而市內細分,寺町通、一松町等等,具體到每個街區,都有強烈的「地元意識」。
「地元」即本地、當地之意,是很有感情和凝聚力的詞彙。比如兵庫縣姬路的松原八幡神社每年秋天有為期兩日的「灘之喧嘩祭」。「喧嘩」在日文中是吵架、鬥毆之意,顧名思義,該項活動的內容頗為激烈。當地每個村莊各自準備神輿,由村內青壯年男子抬到該地中心區域的神社廣場,次日再將神輿抬到附近的山頂。扛抬神輿的男人們喊著號子,以各自神輿為單位,擁擠、衝撞其餘的神輿,撞得七零八落也不要緊。圍觀的老弱婦孺從旁吶喊助陣。
平時再浪蕩的青年,到了祭典時,也都會積極參與,打赤膊,勒額繩,綁塊兜襠布,衝鋒上陣。據香織講,因為「這是體現自己與地元關係如何緊密的時候,也是顯示自己在地元的地位與實力的時候」。每年祭典都有人受傷,死亡事故也有過,但活動每年都會如期舉行。「地元」人非常珍惜這競勇爭強的舞台。
日本的行政區劃分為都、道、府、縣、市、町、村,町做為很小的單位,都有自己組織完善的「町內會」,類似街道辦事處,不過自治色彩更濃。町內會的職責主要在於號召居民共同負責所屬地域內神社、公園、道路的清潔,舉辦本地獨特的祭典。每年秋天,住處附近都有町內會的老人披著藍褂,快步沿街打梆子,口裡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不論政府還是開發商,都不能無視「地元人」的感受和町內會的訴求,京都這樣傳統深厚的城市則更是如此。比如城中心的町內會經常抗議政府的建築規劃。政府想建酒店、遊戲廳之類的場所,光有開發商遠不夠,得先通過町內會的許可再說,否則町內會的遊行、抗議招牌都不會停歇。當然,町內會一般只吸收整個家族入會,不太干涉獨居的人,像我這種客居的外國人就更加不會管了。
這樣由「地元人」組織、參與、延續的活動,使每一年、每一代孩子都留下回憶。最受矚目的角色,比如祇園祭山車上的稚兒,都是出身名門或大企業家的小公子,會接受嚴格的禮儀指導,最後莊嚴出場。葵祭的齋王代,從《古都》的時代開始,就一直選自出身京都寺廟、神社、文化名人或大企業之家二十歲左右的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