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在大思考微解說一書中,與今日心理學雜誌中都專文討論過有關於自私的偏見(Self-Serving Bias)。這個概念根植於一個有趣的研究,他們稱為烏比岡湖效應,或是一種所謂的『高人一等效應』(better-than-average)。
而事實是這樣的,當時他們針對八十二萬多人的高中生進行調查,要他們評價自己在學校社交的表現,意外的發現,沒有人自評自己在與人相處的能力上比別人低一等。
超過60%的人認為自己是前百分之十的佼佼者,更有25%的人認為自己是前百分之一擅長與人相處的人。認為自己是前百分之一的人竟然高達25%。
雖然,研究只是顯現一個現象,不確定是否每個人都是這樣,但顯然我們很容易自我感覺良好,超過自己想像,我們或許自覺不會特別厲害,但要你跟同儕相比你顯然會想要自己更厲害,聰明、長得好看,更有德性都是我們希望贏別人的面向。
如果你說自己是一個在聰明程度、好看程度、理性程度、有愛心程度、跟健康程度都比一般人更好更優秀,那顯然你身邊的人一定會覺得你實在太自我感覺良好了,實在太自以為是了,實在想太多了。
這種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的傾向,甚至會在你與別人共事的時候發生,你時常也會覺得自己的貢獻度比別人大,你恨不得自己是領導者,帶領大家突破常態;當然你也有可能已經是領導者了,所以你會覺得別人都好廢,要不就是拖累你,要不就是讓你速度變慢了!
這種自私的偏見,它時常不僅僅是一種偏見而已,更是一種我們對待別人時會使用的框架。
也因為你覺得你比別人稍微優秀,你比別人稍微懂得多,當你做錯事的時候,你會瘋狂的自我辯解,而缺乏檢討,而你也會驕傲地看輕別人推薦給你的東西,然後,用輕浮地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有趣事物。
你的幽默感是選擇性的,你覺得自己所創造的機會才值得用幽默以對,那些別人提出的東西要不就俗到不行,要不就是落後你遠見太多。
講到這邊整個人都傲慢了起來了。
「自私的偏見」或許是我們之所以傲慢的基礎。
因為透過這樣的自我知覺的特性,我們再透過社會比較(與別人相互比較)後,所形成的自我認同有時候會帶有這種『自己比較好』的偏見。
當然,不是每個人的『高人一等效應』都會轉變成為傲慢的態度,因為傲慢總有一種說不出的背後動機,超乎只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好。
傲慢是一種人際上的互動,是奠基在這種『高人一等效應』的想法上,但卻又想用某些態度、話語或行為讓別人知道我就是這麼『高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