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戲要順時調適,但歌仔戲的藝術不變
廖瓊枝唱戲生涯六十載,前前後後經歷過內臺、外臺、廣播、電視等等各種形式的歌仔戲。問起廖瓊枝哪一種演出形式最能夠發揮歌仔戲的精華?廖瓊枝正色回答:「歌仔戲的呈現主要在藝術上,跟型態沒關係。每一種演出形式都有各自的不同之處,演員要隨之調適。」
廖瓊枝表示,像是內臺戲與外台戲的差別就在於表演環境不同,觀眾的狀態也不同,內臺戲的觀眾會靜靜坐著看你演出,但外台戲觀眾會來來去去,觀眾多演員就賣力,觀眾少或是都不專心,演員也會變得馬虎,較容易受到觀眾影響。廣播電台需要靠聲音、唱腔取勝,而演電視歌仔戲的時候,則是要注意鏡頭範圍的限制,做身段動作不能像在戲台一樣自在。
另外,日治時期受到皇民化的影響,傳統戲曲被禁演,因此歌仔戲曾發展出改穿和服、唱日本軍歌等等配合當局政策的「變身」,俗稱「胡撇子」。後來,有的「胡撇子」更發展成穿較露的現代衣服、化濃妝等成隨眾流俗的樣貌。「胡撇子」型態的歌仔戲,廖瓊枝也有演過,她認為「胡撇子」的出現是時代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因此在「胡撇子」流行時期,演員要適應其與傳統戲不一樣的地方,在心理上也要調整過來。「不管演傳統或演胡撇仔戲,都要演得道地。」不管歌仔戲的外在環境怎麼變,其戲曲藝術和基本功夫才是演員永遠需要實踐的功課。
苦難中的點滴之恩,化作傳承的溫煦動力
問起廖瓊枝甚麼時候對歌仔戲產生興趣的,廖瓊枝說:「以前唱戲都只是為了溫飽,直到開始做傳承時,才真正對歌仔戲產生興趣。」廖瓊枝在1980年的「民間樂人音樂會」,獨唱歌仔戲哭調,受到師大音樂系教授許常惠的讚賞,從而邀請她投入歌仔戲傳承的工作。
提起許常惠教授,廖瓊枝說:「我在他身邊看到他對本土的東西的熱愛,我就會想我該怎麼去愛自己的東西。」從事歌仔戲的薪傳工作後,她全副精神都專注在歌仔戲,也重新對歌仔戲的藝術做研究。「一旦投入就有感情,就會越做越喜歡。」廖瓊枝笑著說。
在薪傳的路上,廖瓊枝也曾經歷歌仔戲沒落至谷底的困境。當時廈門的大學曾以極好的薪資條件邀請廖瓊枝赴中國交流,她也婉拒了:「我怕去那裏傳,台灣歌仔戲傳統精華的藝術會斷掉。」廖瓊枝對於台灣歌仔戲的不受重視備感憂心,不惜放棄高薪,留在台灣一肩扛起傳承的重任。「每個國家都要有自己的文化,而歌仔戲是台灣本土的東西,是真正從這塊土地生產出來的。」說起保存台灣本土文化的必要性廖瓊枝語氣堅定,話裡充滿對於歌仔戲的熱愛與驕傲。
現在的廖瓊枝已不再演戲,以教戲的傳承工作為重,整個生活都跟歌仔戲密切結合,回想起這輩子學戲、唱戲的時光,雖然當時很辛苦,但現在覺得很感恩。「在我最苦的時候,是歌仔戲讓我有一個家。」廖瓊枝這麼說,眼裡閃爍著柔和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