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台灣開發史中,除了安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打狗港,日據時代根據日本的發音改為高雄,儘管如此,提到早期台灣的發展史,一般人使用的仍然是打狗港。鄭成功率軍由廈門攻打據守安平港的荷蘭人,當時安平是台灣第一大港,由於有著嘉南平原的腹地,可以種植各種農產品,也可以往中央山脈一帶獵捕獸類,因此就經濟條件來講,自然是台灣第一大港。鄭成功率兵驅除荷蘭人之後,使用荷蘭人所留下的熱蘭遮城,成為自己東寧府的府邸。接著施琅將軍率兵攻打台灣,鄭成攻的孫子鄭克塽投降,台灣正式劃入中國版圖。
整整兩百多年的大清歷史中,安平都是首府,也是台灣的政治、經濟和文教中心,不過到了晚清時期,安平港淤泥,大船無法停靠,於是打狗港興起。最早明鄭也在今天的高雄一帶設鳳山縣,並且派兵駐守,但港口主要還是使用安平港作為對外貿易的港口。在安平港不堪使用後,所有船隻都停靠在打狗港。不過這裡就產生一個問題,港口雖然是在打狗,可是重要的經濟和人口中心卻是在台南,也就是當時的台灣府。因此,一般的作法就是在打狗靠岸登陸,並經由陸路再轉往台南,這是由大陸來台灣的基本途徑。譬如巴克禮牧師、馬雅各牧師,以及攝影家約翰‧湯姆生等,都是由廈門搭船,先抵達打狗港再由陸路轉往安平。1860年英法聯軍之後,中國五口通商,許多港口紛紛開放給洋商進駐,打狗港也成為開放行列的新城市,旗津一帶有了外商定居的地區,帶來了洋行以及傳教士,興建了教堂,打狗也開始接受近代商業和文化的影響。到了日據時代,打狗港變成高雄更進一步發展蓬勃,一躍為台灣第二大城市,台灣光復以後,高雄更成為國際港都,最高排名時,港口進出口量名列世界第三。
我們收藏的玻璃底片中也有許多打狗的影像,過去都是使用愛德華茲以及約翰‧湯姆生在高雄縣內所拍攝的平埔族照片,鮮少有打狗港本身的畫面,這裡我們發表一百五十多年前打狗港的風貌,包括旗津港以及英國領事館下方的建築和沙灘,當然還有遠自高雄縣臨海一帶的地形以及人文景觀,這些都是台灣攝影史最早期的稀世影像,畫面亮麗華美,無不令人心動不已。
01安平碼頭邊的德記洋行
光緒初期,英商德記洋行座落於安平碼頭邊的建築,僱用當地人搬運貨物,主要輸出品為米、茶及糖,輸入品為鴉片。
02旗津海岸的商業貿易
光緒初期,旗津海岸處商船貿易往來的情景。清政府在1862年在此地設立旗後海關分關,並正式開港通商,當時外國商貿往來於此匯聚。(約翰‧湯姆遜攝影)
03平埔族民居
19世紀末,一處平埔族傳統民居,門口放置簡單的農具,左側為用竹子搭建的牛棚,右前方則種植木瓜。這樣的住宅型式在當時經常可見,在攝影師眼中算得上是乾淨、整潔、舒適。(約翰‧湯姆遜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