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孩竟是亞洲第一胖!兒科醫師:小時候的胖就是胖,父母該用這3種方法幫孩子控制體重

2020-12-01 17:23

? 人氣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小時候胖不是胖」的說法,特別是長輩常認為把孩子養得像米其林寶包一樣白白胖胖,以後才有長壯的底子,或是認為在發育時身體就會跟著抽高,所以小時候的胖並不會影響日後的體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們也看過許多大明星Before & After的前後對照,小時候曾經胖嘟嘟的身材、圓滾滾的臉蛋,但長大後就醜小鴨變天鵝,女孩子顏值飆升,阿娜多姿;男孩子則外型帥氣,個個都是天菜男神。難道童年的胖子,都是未來會變瘦的潛力股?

話可不是這樣說。如果你知道這些明星為了在競爭激烈的演藝圈「存活」,是付出多少辛苦的代價,以及如何發揮驚人的毅力,努力的減重、瘦身或塑身,才得以維持你所讚嘆的外貌與身材,就不會輕易說出「長大自然就會瘦」這樣自我安慰的話語。

控制體重,不能等到長大後

如果小時候是個小胖子,長大要變瘦就很困難了。美國有研究顯示,青少年的肥胖問題早在五歲前就種下了決定性的因子。因為在嬰幼兒期和青春期是人體細胞分裂增殖最旺盛的時期,在這段時間若是吃得太多,超過身體的需求,會刺激身體中的脂肪細胞進行分裂,以便增加脂肪細胞的數目來容納過多的脂肪。這些增生的脂肪細胞產生後,身體就具備了「增胖」的本錢。

因為容納脂肪的細胞數量就如同倉庫一般,倉庫愈多,就代表可以囤積的脂肪量也愈多。脂肪細胞的數目一旦大增,未來想減肥,就只能努力縮小肥胖細胞的體積,卻無法減少肥胖細胞的數目。

因此小時候肥胖所帶來的結局可能是:將來有高達近九成的機率會一路胖到大,而且罹患慢性病的機率也會高出許多。此外,當孩子從小養成易發胖的飲食習慣後,長大後也傾向繼續維持相同的飲食模式,以至於長大後持續變胖。

但是,到底要以什麼樣的標準,來判斷孩子究竟是不是胖呢?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醫學界的共識是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做為判斷肥胖的指標。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建議值」(如下表),利用對照孩子的年齡和性別並計算BMI值,就可以判斷體重是否標準,所以不同年齡肥胖的標準也不一。爸媽們也趕快來算算,看孩子是不是屬於過胖一族。

在這裡我以七歲的小肉包為例。他的體重是十九公斤,身高是一百二十公分,BMI值就是19÷1.2÷1.2=13.2。

他的BMI屬於過輕的那個族群,看來我這個兒科醫師要檢討了!(笑)

BMI 的計算方式

BMI = 體重(公斤)÷ 身高的平方(公尺2)

或是也可以利用下面的公式計算:

BMI = 體重(公斤)÷ 身高(公尺)÷ 身高(公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