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準時赴工地報到、用盡生命換錢填肚子,卻被工頭告知「已額滿」;絕望之下整天奔走撿回收,滿車「收穫」秤重後只能拿68元。街友真的都好吃懶做嗎?事實上背後有太多辛酸,外人難以想像……。
上述這悲慘經歷,是《街頭生存指南》作者在3天2夜的流浪體驗營裡的真實見聞。看到或攤或坐在馬路邊的街友,許多人第一個念頭大概就是「好手好腳不工作」,甚至有爸媽會提醒孩子「不好好念書,就會跟他們一樣喔」。但這些評判屬實嗎?根據《遊民問題調查》,其實超過7成的街友都有工作,只是拚死拚活,每月平均收入卻不到6000元。長期過著這樣的日子,誰還能對人生抱有希望?
「既然四肢健全,為何不再去找份正當頭路?」其實他們之中有許多人年輕時曾在傳統產業工作,如塑膠、成衣等,但隨著產業遷移到勞力更廉價的國家,他們的專業也變得再也不值錢。加上現實的壓迫、無限輪迴的徒勞無功,導致這些「無家者」們再也找不回過往生活。
前陣子,「監工」林立青出版《做工的人》一書,引發熱烈迴響。書中以最真實的眼光書寫勞動者日常,打破大眾對於這「髒髒臭臭」族群的想像。
工地現場有如被遺棄的世界邊緣,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在此掙扎求生,心知肚明再怎樣拚搏也翻身無望。權力者毫無憐憫地欺壓,大眾帶著優越的想像遠望──反正「偏見」的標籤已輕鬆貼上了,又何必費心?
無家可歸、找不到工作、賺不到錢、無家可歸…再努力都難逃出來的「貧困」循環,沒有經歷過的人是難以想像的,多數「活得過去」的人帶著優越又高傲的態度評論這群無家者,卻從未檢討這社會到底怎麼了,怎麼會連這樣努力想賺錢活下去的人,都流落街頭,成為眾人眼裡「最不值得尊敬的廢物」。
以下,我們精選了6本「無家者」系列好書。深吸一口氣,讓我們一起踏進那難以脫逃的黑洞裡,看看這些曾經「正常」的人們,如何一步步走到如今無路可選的處境......。
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
「當我知道對方的故事越多,就越難將對方視為仇敵。」作者李玟萱曾任萬華社區大學為街友舉辦的繪畫課助教,在一年的時間裡真實接觸這群人的生活。她以關懷卻不偏剖的筆風,細細寫出這群人的真實生活,他們有人曾是商業大亨、有人是軍人、也有人是工人,卻在時代流轉、社會變遷與個人困境的交織下,流浪在街頭。
64歲的「王子」從前是野雞車大亨,不必拉客、一天就能賺上1萬5,後來還歷經簽賭、跟朋友合組地下錢莊,對年輕的他來說,金錢從來不值得麻煩。後來他意識到這樣荒誕的生活並不能長久,決心到布工廠好好賺錢。沒想到牽扯進幾個同父異母的弟弟之糾紛中,仇家甚至到布工廠縱火,讓老闆嚇得趕緊解雇他,甚至要他簽下自動請辭切結書,一毛資遣費都不准拿。「怨不得誰,只能怪自己不懂得打算,如果讓我回頭20年,絕對不碰賭。」於是,他成了龍山寺整排街友的其中一份子。連想上吊尋死,都在走往樹下的路上被醉漢打了一頓,又是無奈、又是荒謬的經歷讓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