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個月因為疫情大家宅在家時間多了,白天冷氣用電量也隨之增長,不少人收到電費後晴天霹靂,明顯感受到溫室效應造成的生存壓力。
隨著國際淨零排放的壓力,以及歐美碳關稅號角響起,我國政府繼《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後,也趕著提出修正草案,積極研擬臺灣淨零排放計畫,我協助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制定的「近零能建築政策」也即將上路。
誤會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大王不是工業、運輸而是它?
根據我長年輔佐政府推動建築節能政策,以及建立建材碳排資料庫、建築碳足跡評估法的經驗,我敢說建築要達到碳中和是非常嚴峻的挑戰。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0年的UNEP報告指出,2019年建築耗能佔了全球總耗能35%,溫室氣體排放更高達總量的38%,甚至高於工業部門和運輸的總排放量。因此降低建築產業的碳排與耗能,是達成淨零排放必經之路。
邁向淨零排放,建築耗能怎麼計算?
然而,建築碳排、耗能怎麼計算?辦公室空調、廠房裡的生產機具、屋頂加裝的太陽能板,這些設備的碳排或耗能,是否也要列入?打開綠建築研究報告,思緒卻被近零能建築、淨零能建築、超低耗能建築、零碳建築、碳中和建築等五花八門的名詞帶到雲深不知處。
為了幫助大家釐清自己在這張零碳路徑的差異,我收集了目前流行於市與「零能建築」、「零排放建築」相關的專有名詞,並列出通用的定義,大家可以從下表中理解這些相近的名詞,在定義與計算的基礎上,還是有些差異。
儘管這些專有名詞令人頭昏眼花,且常常被張冠李戴,但其實這些新名詞是由NZEB近零能、ZEB零能兩大類別再細化延伸,因此接下來我會帶大家理解NZEB、ZEB在概念或是政策上的差異,幫助大家理解當今全球推動建築節能減碳的浪潮。
「近零」與「零」的距離
從全球之發展時序來看,乃是NZEB (圖二)首先起源於歐盟,接著北美的美國、加拿大則改換更鮮明的ZEB旗幟以發展其零能路徑。但目前大部分的亞洲國家如臺灣、日本、中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還是沿用較保守的NZEB為政策,踏實地迎向零能建築的潮流。
然而我認為,儘管NZEB、ZEB的口號不同,但除了法令的強制度,在政策與執行方法上卻無兩樣。歐洲建築能效法令EPBD要求歐盟會員國「盡其所能」將建築耗能降至很低的水準,再「盡其所能」導入再生能源量以達接近零能之水準而已,其中再生能源並無強制規定,只是「盡其所能」各自解讀,量力而為了。
以美國、加拿大為主的ZEB (圖三)宣告,建築必須先以「高能效」設計縮減其能源需求,再以「綠能」來達成零能之境界。ZEB雖可強化建築節能法令,強制要求建商提出高於當前建築的能效設計,但法令須顧及現實考量,難以一次到位。若希望2030後的新建築能實踐近零能建築,仍須借重政府或民間環保機構以自願性、宣示性行動,要求建商、建築設計師,積極超越節能法令規範,設計更低耗能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