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楚的記得,從初二起,我的英語成績是怎麼一步步滑落的。我學英語起步很早,大概從小學二三年級開始,除了在學校裡上課,還上了補習班。因此,在初二之前,我的英語成績一直還不錯。雖然四年級轉學,因為教材不統一落後了一段時間,但在老師和當時最流行的鸚鵡鳥牌複讀機的幫助下,我的英文成績依然是班上最好的。
初中老師要求我們背每篇課文,但到了初二的時候,課本的文章越來越長,我就懶得背了,也就是多讀幾遍的水準。那時候老師也沒有特別嚴格的查,而在我看來,背課文是那麼的無厘頭和可笑,加上我越來越喜歡自由奔放、不拘小節、不苛求語法的外教口語課,就更加不願意背課文,也不怎麼認真聽英語課,於是原來扎實的英語基礎一點點開始瓦解。
我所不知道的是,對於剛剛學外語的小孩來講,背課文是最好形成語感的方法,就好像背唐詩宋詞一樣,並不在於運用,而是形成對文字語言的感覺。現在回憶起來,我能脫口而出好多文言古辭,但對於英文,這麼多年就記得一句「lift the basket onto the truck」,其他就什麼都不記得了。
漸漸的,我的英語成績出現了問題。嚴格的語法我分不清了,閱讀理解也發生混亂,連最起碼的選擇填空,也模糊的覺得好像哪個都行。成績下降,就開始做無數的習題,但所發生的問題都是一模一樣的混亂和模糊。不能說我不會,也不能說我會,但就是不斷出錯,成績平平。
那時候我的前桌是一個很乖巧的女孩,她從初一開始就認認真真的背課文。她的媽媽在她初三的時候從國外回來,那一年,她的英語成績突飛猛進,中學考試英文得了滿分一百五十分,而我只有一百二十多分,我甚至還拼寫錯了一個簡單的單字。
後來,前桌女孩高中上了全省排名第一的學校,我只上了全省排名第三的高中。接著,她出國上了名校讀大學,碩士和博士又上了更有名的學校。而我,在高中英文難度提升之後,對問題的感覺更加模糊。初中都懶得背課文,高中更沒時間和興趣,英文開始成為我一門表現平平的科目。再後來,我不得不在校園裡,起早貪黑的惡補,熬了那麼多夜,下了那麼多的工夫,最後也只是比同班同學好,但仍沒有成為我的優勢科目,勉強能找工作、面試、開英文會議而已,再難點就不行了。
那時候我總說,前桌女孩英文成績好,是因為她有個英語很好的媽媽,能當二十四小時隨身老師。可直到今天我心裡都很深刻的記得,我是如何開始偷懶,如何開始一點點懈怠,如何開始在別人背課文的時候,竊喜自己不用那麼苦。
我不能說我和前桌女孩在成績和人生上的差異就是從背課文開始的,也不能說我們兩個如今的生活誰好誰壞,但這件小事一直提醒著我,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從一個小小的習慣開始拉開的。無論是當時的考試成績,抑或更大格局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