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以愛為名的關心,壓得你喘不過氣?精神科醫師:多自處也是逃出情緒勒索之道

2018-05-03 05:20

? 人氣

當你多自處,減少不必要或無意義的人際互動,也是逃開情緒勒索之道。

「情緒勒索」原名是「Emotional blackmail」,這兩年在台灣爆紅,雖然從1947年就有人提出這個名詞,但是要到2004年心理學家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才開始有比較系統性、普及化的論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至於台灣,則要感謝周慕姿心理師去年出的書,藉著她詳細的臨床觀察與紀錄,讓民眾,甚至專業心理人員能夠好好的來檢視這個議題。最近開始有些病人,在門診時也會說自己被家人或同事給「情緒勒索」了!連我在門診的時候,甚至都會懷疑自己有沒有被「情緒勒索」?像長期失眠的病人明明好了許多,已經讓他晚上都睡很好了,卻抱怨那能不能讓他也好好睡個午覺,一臉的哀苦表情,這樣算不算「情緒勒索」呢?

其實,「情緒勒索」有三個很重要的因素,分別是「給予恐懼」「強加義務」「造成罪惡感」。換言之,假如你沒辦法法滿足家人、同事或主管的需求,他們會用情緒,像憤怒甚至威脅來讓你「恐懼」。

那像我的例子來說,其實很多病人會覺得讓他們覺得無病無痛是醫師該盡的「義務」,即使他們改善了9成以上。但是你聽不到他們的喜悅感謝,卻要面對那一成痛苦的抱怨(往往醫師就是做不到那一成,像耳鳴能改善7成就很棒棒了),甚至嘗試著讓醫師因為他們那些問題而有「罪惡感」。

(示意圖非本人/photoAC)
病人企圖讓醫師產生罪惡感,也是一種情緒勒索?(示意圖非本人/photoAC

說這樣對醫師是「情緒勒索」,您大概會覺得太小題大作了,醫師不是本來就應該解除病人的痛苦,幫忙病人的情緒嗎?

那我們來看那些家屬好了,步入老年化及少子化的台灣,很多老人體力日益衰退,因此白天往往長時間一個人獨處。年紀大了許多事物沒了體能跟也失去興趣,等到家人回來,就開始抱怨頭暈、胸悶、睡得不好,希望家人多盡盡關心他的「義務」。要是你不耐煩或不理,他沒事就跟三姑六婆們埋怨,讓別人來加給你不孝的「罪惡感」,那這樣是「情緒勒索」嗎?又或者,當小孩經常有說謊、偷竊的行為,父母師長威脅他們要處罰,甚至送警察局,希望製造「恐懼」來處理問題,算嗎?

越是文明的社會,很多殘忍的刑罰、威脅、規定幾乎都不復存在,除了維護基本人身安全與權益的法律。所以「情緒」是最常被使用,也最常被濫用的武器,讓我們因別人的情緒而不快樂的活著,因而屈服於「勒索」。有些確實是有意的勒索,有些是無形的控制,更多則是潛意識的「假如我不快樂,周遭的人你們也要跟著難過。」

問了一些看過書的人,他們確實都得到幫忙,知道自己的心情會被別人的壞情緒威脅影響。但是他們都說「知易行難」,自認難以擺脫,不管是情緒上的勒索、控制或感染。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偉俐醫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