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忽視」源自「過去沒發生的事」!再好的父母都難發現,自己的教養有潛在傷害

2018-07-10 08:20

? 人氣

(示意圖非本人/photoAC)
凱思琳提起了這段回憶,用來說明她與父親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有點疏遠。(示意圖非本人/photoAC

我要她把注意力集中在悲傷的感覺上,想想看那天她的父母是不是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回應。在那個片刻,凱思琳開始明白,她的父母經常辜負她的感受。要她想想希望那天可以有什麼不同,並不是很困難的事,她所希望的只是可以和父親一起繼續挖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果凱思琳的母親能夠感受到她的情緒的話,事情的發展就會有所不同:

當他們在玩的時候,媽媽的視線離開書本,抬起頭來,中斷了她在海灘椅上的休息,微笑地說道:「哇,你們挖了一個好大的洞!想要我示範怎麼蓋出一個沙堡嗎?」

或者是如果她的父親能夠感受到她的情緒:

當他們在玩的時候,媽媽的視線離開書本,抬起頭來,中斷了她在海灘椅上的休息,嚴肅地說道:「凱思琳,跟你爸玩沙應該玩夠了吧!你爸不想要在休假的時候陪你玩一整天!來這裡,我讀書給你聽。」爸爸和女兒都抬起頭,在一陣短暫的沉默過後,爸爸笑顏逐開,先是對著妻子笑、然後對著凱思琳笑:「你在開什麼玩笑?我不想去別的地方,我就是想要在沙灘上和我的寶貝女兒一起玩!瑪格麗特, 你想幫我們挖洞嗎?」

關於這兩個「校正」,值得注意的是,它們都在正常、自然教養的範圍之內,而像這樣的對話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但是如果大人沒有對於孩子的重要性表示肯定,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太常想要或需要獲得雙親之一的注意力有點丟臉的話,她就會長成一個對於自己的情感需求視而不見的大人。

幸好,成年以後的凱思琳終於知道她之所以對母親感到生氣,是緣於某個正當的理由。她看見這個狀況多年來潛伏在她們的母女關係中,亦即她的母親對於女兒的情感缺乏同理心。當凱思琳發現自己生氣的理由很合理,她對於自己的憤怒就不再感到那麼羞愧了。

她知道如果自己停止迎合母親,並且只照顧好自己和丈夫的需求,是沒有關係的。此外,這個領悟也為凱思琳開了一扇門,她開始明白母親的侷限,然後試著去修復彼此的關係。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這個領悟也為凱思琳開了一扇門,她開始明白母親的侷限,然後試著去修復彼此的關係。(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在凱思琳的故事中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她的父母並未明顯地犯下任何嚴重的教養過錯。他們的「過失」是那麼地微妙,兩個人很可能絲毫都沒有察覺到自己究竟做了什麼傷害女兒的事。事實上,他們很可能只是在重複自己父母的教養模式。

這就是「情感忽視」的危險之處:完美的好人,他們愛著孩子,盡其所能地養育孩子,然而卻將意外的、看不見的、有潛在傷害性的教養模式往下傳遞給自己的女兒。

我們的目標並不是要把過錯歸咎在父母身上,而是為了瞭解我們的父母,以及他們是以哪些方式對我們造成影響。

作者|鍾妮斯.韋伯 博士(Dr. Jonice Webb)

臨床心理學博士,一九九一年起開始執業,在心理學研究、心理測驗及心理治療等領域皆有卓越表現。曾擔任三家大型診所負責人,目前執業於麻州萊辛頓的私人診所,專長為伴侶治療和家庭治療。著有《童年情感忽視》、《不再童年情感忽視》(Running on Empty No More)等書。現與丈夫及兩名子女定居在波士頓。

本文經授權轉自橡實文化出版《童年情感忽視》(原標題:兒時感受被父母忽略的凱思琳)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