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認為自由與紀律是正相關的,當孩子沒有辦法有紀律地要求自己,就代表他還不值得擁有那麼多自由。
收玩具:孩子的壞習慣,來自於大人的貪圖方便
大家一定遇過要孩子收玩具時,他們開始耍賴的狀況,甚至哭鬧著說「不要收」。這時候要不要給予「彈性」,允許他現在不收,晚上玩完再一次統統收起來呢?
有意思,妳怎麼知道他晚上一定會收呢?倘若他仍然哭鬧不止,妳會如何要求他呢?其實對於這麼小的孩子而言,只要他不想,妳根本無法強求!
我的作法會是,要求孩子離開玩玩具的區域時,就要把玩具都歸還原位,這年紀的孩子做不到是很正常的事,就由大人接手,並告訴他:「使用完要記得歸位喔,媽咪先幫你收。」要馬上收掉的用意在於讓孩子「保持對環境的秩序」,每次使用完,東西都需要回歸原處,當他看著大人都是這樣做的,他會吸收成自己腦海中的模樣,當環境不如秩序時,反倒會想要恢復秩序。
另外,對大人來說,玩到最後才一次收也是很辛苦的事,更別說要求孩子一次收這麼多了。兩歲以前的孩子只能對他做到「提醒與示範」,並帶著他一起收,對於越小的孩子,我們給予的彈性越少,正是為了培養他對「規矩的態度」,如果這件事情是妳的規矩,那就不應該隨便給予彈性而破例,這叫做「沒有界線」。規矩的設立不需要一次到位,先從最不能接受的部分開始,從少到多,從寬到嚴,最重要的是每次都要說到做到。
是小孩沒有規矩,還是大人沒有規矩?
亮亮以前是個很樂意收拾玩具的孩子,自從弟弟出生後開始走歪,現在在家不收也很自在(在學校卻是收拾好所有東西的乖寶寶)。回頭想想,不是亮亮變了,是成人變了。我認為:「孩子最擅長的事,是挑戰成人底線。」當妳一再讓步,規矩捉摸不定,孩子如何得知這是「規定」呢?
產後陪伴新生兒的我沒有心力去陪伴亮亮收拾東西,等到好好會爬、會移動後,根本是個行走的怪獸,五分鐘就能讓客廳成為廢墟,我收的速度都沒有他們破壞得快,所以我就放棄了。
像這種狀況,就是大人沒有規矩。
大家可能都聽過一句話:「好習慣需要二十一天養成。」而我說過,養成孩子的好習慣,需要重複八百次!我們要先告訴自己,孩子在建立習慣以前,混亂的狀況是一定會出現的,短時間能夠做好的可能性趨近於零。絕大多數的孩子在過程中會賴皮、發脾氣、不配合、出錯,如果孩子只需要妳提醒個幾次就能全面配合,就是妳中樂透了。
妳可能會說:「既然我們的孩子做不到,那還需要要求嗎?」
要啊,不要求怎麼可能會做到呢?這是一場媽咪與孩子的拉鋸賽!我們若沒有擁有罕見的「樂透寶寶」,卻又希望他們守規矩時,該怎做呢?
1.為孩子提供規律感(秩序敏感)。
2.每天執行。
3.反覆練習直到成為習慣為止(至少要兩週以上)。
回到最前面我提到的故事,待我產後恢復得差不多之後,便邀請亮亮練習收玩具,我們先從浴室的玩具開始。
大V:「亮亮,從今天起我們一起收浴室玩具吧!」
亮亮:「為什麼?」
大V:「玩具泡在水裡會發霉,離開前一起把玩具洗乾淨、晾乾,才能玩很久,媽咪會跟妳一起合作,我們來收玩具吧!」
提醒
當亮亮洗澡完,忘記收拾玩具就想離開時,我會提醒她:「亮亮的玩具還在水裡,濕答答的會發霉,亮亮要自己收還是一起收呢?」
倘若亮亮堅持不收,我會這樣說:「收玩具是亮亮的工作,妳今天太累了,不願意收玩具的話,媽咪可以替妳收,但如果媽咪今天幫妳收了,明天就連當小幫手跟妳一起收都不行喔,明天就得由亮亮自己收。」
容許彈性
亮亮如果說不要,我會反問她:「如果亮亮堅持不收玩具,又不想要媽咪明天不能幫忙收,那妳覺得怎麼做比較好?」(不能一昧順從媽咪提出的,要鼓勵他們自己思考。)
只要孩子說的答案合理,我們嘗試去誇獎他有想出好辦法。(鼓勵他有用心,試圖想出解決問題的其他可能性。)
希望我們一起努力、堅持之後,都能有一個可以乖乖收玩具的小寶貝!
跟著滿足大人「期待」的孩子
蒙特梭利說過,孩子是因為成人的信念,而變得偉大。
最近學校出現新生,在送好亮上學時,會看到像這樣依依不捨的場景:孩子緊抓媽媽的手不願進學校,而媽媽同樣沒有底限地安撫孩子,直到老師介入才肯離去。
某一次我因為雨勢太大,導致路上塞車,比較晚才抵達學校接好亮,學校還剩下幾個仍在等待父母的孩子,這當中,有一名新生剛好走出校門,我看到他的媽媽帶著愧疚的表情,告訴這個還不太會說話的孩子:「寶貝對不起,媽媽遲到了。」孩子沒有太大的反應,默默地看著媽媽。他的媽媽接著說:「路上車子好多,又剛好碰到大雨,所以媽媽到現在才來接你,你一定等很久吧?一個人很寂寞吧?會不會很難過?下次媽媽一定會準時來接你的。」孩子慢慢皺起眉頭,開始哭了起來。他的媽媽見狀,慌張地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們回車上吃點心吧!」
於是他們離開了,好亮也剛好走出來,我說:「今天雨好大哦,你們有注意到嗎?因為下雨,所以媽咪開車開比較慢,現在才來接你們,下次雨天我會提早出門,準時帶你們回家。」好亮點點頭,跟我談起下午的滂沱大雨、聽到了好大的雷聲、看見霧茫茫的景色,好像一點也不在意我的遲到。
不過度以孩子為中心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親不可能不犯錯,許多時候我們會認為錯在自己,而放大了孩子的感受。
「對不起,媽媽撞倒你的積木,你不要生氣啦!」
「對不起,媽媽忘記帶你去動物園玩,你不要難過哦!」
在孩子真的有這些反應之前,你就先提醒了他,好像孩子沒有生氣、沒有難過、沒有那些負面情緒,就不符合父母的「期待」。
當我們太愛孩子時,容易變得不理性,強化孩子那小小的負面感受。
如果今天換作是朋友呢?萬一我們遲到了,會說「抱歉啦,剛剛晚了一點才出門」;忘記跟對方的約定,也會告訴他「下次我一定不會忘記,真的很抱歉。」我們不會急著在對方不開心之前,就預設他會不開心,也不會放大對方的感受,也會懂得體貼他人將心比心。
我常提醒大家,「孩子哭」真的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為孩子還不會處理情緒,而哭只是他們最直覺性的表達情緒方式,千萬不要因為擔心孩子哭,就試圖做那些能讓他不哭的補償方案。
當孩子發現父母親非常在乎他的哭聲,多麼以孩子為中心,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自我就會不斷被加強,最後,他就會被餵養成必須以「自己」為中心思想的那個孩子了。
孩子的心胸很寬大的,尤其是面對深愛的父母,犯錯時,只需要真誠地道歉,並告知下次會做到你們所約定的事情,孩子一定也會願意無條件地相信父母的。
跟著過度的讚美並不適當
在我小時候,我母親那一輩的家長盛行一種「刻意貶低孩子」的風氣,不會誇獎孩子,只會放大缺點,一旦表現得很不好,就代表我們只是平庸或差勁的小孩。也許是這樣,造成現在的父母親就連非常小的事情都想要讚美孩子,例如好好吃飯、收拾玩具、乖乖配合換尿布、願意洗頭……這些孩子本該做的事。
讚美孩子不是不行,但是需要妳實質上地讚美,無需過度渲染的言語,從我們透露出的語氣、眼神,就能讓孩子得到肯定。
什麼叫做「實質上」的讚美?孩子將拼圖完成了,妳可能會說「你好棒喔!」但我認為,這是有點抽象的讚美,試著將「你好棒、好聰明喔!」改成「明確的讚美」。像是「你很專心地把拼圖拼完了,而且比上次拼得還要快呢!」也許妳覺得這聽起來太矯情,但是使用針對性的讚美,可以讓孩子明白他努力的目標。
關鍵在於:妳是否出自肺腑之言?
父母親最大的問題,就是預設小孩的腦袋非常簡單,聽不出來大人用「真的假的?」「好棒噢!」「好厲害喔!」這種隨口說說的語句敷衍他。
就像我所強調的,0歲的嬰兒也應該尊重他是一個「人」,孩子也能夠像大人一樣,聽得出這句話是不是虛情假意,也會仔細揣摩妳是怎麼誇獎他,研究妳是否話中有話,只有年紀很小的孩子,才會妳講什麼,他就信什麼,年紀大一點的,聽到讚美時,就會像大人一樣,研究這句話的真偽,一旦妳有哪次讚美時,被孩子解讀為沒有根據,那下次妳誠懇地誇獎他時,他都不會願意相信了!
我們不跟孩子講「你好聰明」,等於是將聰不聰明這件事情留給他自行判斷。當我們說「你好聰明」,其實代表的是一種外力介入,像是孩子在寫功課遇到難題時,父母親就會幫忙解答,這樣子反而剝奪他們自己找尋答案的機會。
不去讚美孩子很難,尤其在外頭,大家都在讚美自己孩子,好像妳不讚美,就會顯得妳的孩子表現很差,這種情況就像是一個想戒酒的人,到了一個場合,卻因為大家都在飲酒,自己也沒辦法不跟著喝的「社交飲酒者」,妳呢?是不是也是個「社交讚美者」呢?
跟著我一起換句話說
上面寫出了我們要針對「過程」來讚美,換個說法是:我們認同孩子,但不讚美。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肯定孩子的努力,也指出他所畫的東西。像是畫很多線條、很多顏色,肯定這部分的努力,但是不需要有太多浮誇讚美。
亮亮小時候常畫一些我看不懂是什麼的畫作,試著讓孩子告訴妳,而不是以我們的觀感來設立框架。當孩子告訴妳這是什麼東西時,試著從裡面找出「妳能認同、努力的地方」。像是「你今天嘗試用兩種顏色混合在一起作畫耶!好豐富喔」「你平常都不敢加水手抹,今天願意嘗試了耶!」「今天你自己畫好久,專注力好好喔!」等等。
從今天起試試看「有行為性、針對性」的讚美,從孩子做某件事的「過程」來誇獎他吧!
作者介紹|大V
育有一雙兒女(好好、亮亮),還有一個真大寶(老公),自詡為正向教養教主,希望藉由伙伴一個拉一個的力量,幫助家長進行正向教養或蒙特梭利。擁有國際蒙特梭利AMI 0~3歲與3~6歲的助教資格、美國PDA正向教養協會認證的家長講師資格。
生孩子前是個工作狂,生完孩子後也不願放棄工作,嚷著產假後就要回去上班,無奈在找不到保姆的機緣下,開始跟亮亮相處,不知不覺愛上與小小孩在一起的每一天,並將與亮亮的教養日子分享在「大V生活」。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圓神出版《大V的正向教養實驗:融合蒙特梭利、薩提爾,不打罵、不利誘,養出孩子的好習慣》
責任編輯/趙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