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世界走走推出專題「菁英媽媽的選擇」,探討「家庭職場兩兼顧」這道歷久彌新的難題。在傾聽各行各業媽媽煩惱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社會對母職的高標準,讓許多女性對自己在家庭和職場的表現都施加嚴苛的自我要求。
今年母親節,走走延續「菁英媽媽的選擇」這個主題,除了述說女性掙脫母職高標準、學習「放下」的故事,也將繼續去年沒有說完的、菁英媽媽回歸職場的生命歷程。本篇報導,走走記者採訪到2位「半」全職媽媽,她們全心照顧家庭多年,仍在摸索不一樣的人生定位,有著迷惘但也充滿勇氣。
文/程遠茜
日劇《月薪嬌妻》喊出家務有報酬,但在現實世界中,擔下全職媽媽工作的女性,除了要面對中斷的職涯、重返的可能與壓力,過程裡還有各種標籤:沒有生產力、貴婦、重心都在小孩⋯⋯
國家發展委員會指出,2021年台灣整體女性勞參率51.5%,低於日本和韓國,且台灣女性勞參率從29歲開始一路下滑;日、韓則分別在45到49歲、50到54歲間還有另一高峰。勞動部就此分析,日、韓女性在婚育壓力減輕後,出現的再就業潮,多偏為部分工時工作──然而,台灣社會卻沒有這樣的風氣。
婦權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鈴翔也指出,很多因素都可能造成台灣女性的職涯中斷,加上仍然存在的性別薪資差距,台灣女性老後能領到的年金保障自然就比男性少,女性的平均年齡又比男性活得久,老年生活相對更容易陷入不理想的狀態。
「這不是好的狀態,我們可以忍受在人生不同階段做出一些取捨,可是一定要有機會重新回到妳想要的生活,社會應該要有這樣的彈性。」黃鈴翔説。
什麼樣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讓媽媽們的人生失去彈性?只要是媽媽,還要背負爸爸沒有的「媽媽成績單」,孩子從小的健康、教育等等的「成效」幾乎都是母職KPI。而無酬支撐家庭照護的全職媽媽,她們怎麼設定自己人生的KPI?重返職場的需求是什麼?
以下是兩位從一般職場轉任全職媽媽陳怡靜和Patty的專訪:
Patty:45-49歲,育有兩寶為國小中、高年級。工作20年、離開職場5年。之前任職兒童出版業資訊行政客服,目前自我進修朝成長曲線管理師邁進。
半路出家全職媽媽,是回去當「貴婦」?
我媽媽幫忙扛了七、八年的全職育兒,直到我生老二時,才請了一年八個月的育嬰假,一來雖然兩個小孩都是全母奶,但老二只接受親餵;二來媽媽年紀慢慢大了,加上不住附近,一直是很不習慣地來我家住週一到週五。
育嬰留停結束要回去工作時,先生反對。兩個小孩只差兩歲,加上他是工程師,沒辦法跟我週間合作帶小孩,勢必需要一個育兒人力。還有碰上公公生病,公婆也搬來同住,我也在想應該讓媽媽休息了,畢竟是自己選擇的婚姻,必須自己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