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吃蛤蜊,但煮蛤蜊之前必先要做一個步驟——吐沙,否則一邊食蛤蜊一邊咬到「咔咔聲」。關於如何吐沙,坊間的做法眾說紛紜,以下了挑選了5個常見方法作實驗,看看究竟哪個最快最有效!
今次實驗所用的蛤蜊全部是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購買,而5個實驗之中,各自都用上10隻蛤蜊,吐沙時間約為30分鐘。正式做實驗之前,曾請教中國太平總廚雷啟裕,以及參考坊間意見,包括主持飲食節目後人氣急升的「鼎爺」李家鼎。
吐沙方法1:鹽水
模擬海洋環境須冷藏10分鐘
鹽水就是為了模擬海洋的環境,讓蛤蜊能在一個舒適的環境吐沙。雷師傅說,蛤蜊最適應的溫度約為18至20度,但現時室溫約為廿幾三十度,因此他會將蛤蜊放於冰箱一會,在陰暗清涼的環境讓蛤蜊更舒服地吐沙。但放冰箱約10至15分鐘,待鹽水降溫就要拿出來,否則浸太長時間會把蛤蜊凍死。
吐沙方法2:鐵器
大廚/鼎爺/博士唔建議
坊間一直盛傳放鐵器或鏽鐵有助吐沙,但雷師傅不建議,因為有衛生問題;鼎爺都在節目中也否定過這種方法,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 應用科學系講師方麗影博士亦曾在訪問中提到,水多多少少都會將鐵分解,鐵粉會沾污到蛤蜊肉,以致我們吃到鐵粉,因此不建議用此方法。
吐沙方法3:鹽水+麻油
這是雷師傅慣用的方法,他會先開鹽水,放入蛤蜊後再加幾滴麻油,「因為蛤蜊聞到異味會有作嘔反應,聞到麻油味道會吐沙。」見有網友都會用食用油吐沙,被問可否用其他油,他表示都可以,只是麻油香氣最搶最突出。
至於可否用醋之類的調味代替麻油,因為醋味都很濃,但他就回答:「用油會好,因為油會浮在水面上,蛤蜊吃不到,但醋就會溶進水裡,會讓蛤蜊走味。」
吐沙方法4:溫水(不換水)
這是李家鼎在節目推薦的方法,把攝氏60度左右的溫水淋在蛤蜊上,很快就見到蛤蜊因為不舒服而吐沙,水中亦有氣泡。不過切記水千萬不要太熱,否則會把蛤蜊煮熟。
吐沙方法5:溫水(換水)
據說用溫水有助加快吐沙速度,由於擔心由得溫水放涼後會失去效果,因此我另外加了一碗,每10分鐘會換新的溫水。不過這方法有一個壞處,就是換水期間會移動到蛤蜊,使牠們受驚縮起,要冷靜一會才繼續吐沙。
吐沙效果
1. 鹽水
輕輕攪動後,見到水的面層浮著一些沙。
2. 鐵器
污垢物不及鹽水多,看來效果平平,而且還是冒著蛤蜊被鐵粉污染的風險。
3. 鹽水加麻油
單從顏色辨別,一看已看得出加了麻油的一碗水較深色、偏啡。雖然見到水頗為混濁,但主要都是麻油所致,污垢物或沙反而不多。
4. 溫水(不換水)
水有點混濁,見到小量沙子。
5. 溫水(每10分鐘換水)
較不換水的一碗,蛤蜊很多都開了口,可能水溫較高的緣故。
但綜合以上比較,最有效的吐沙方法原來始終是最原始、最常用的鹽水吐沙法,僅次便是溫水吐沙,不必換水。溫水吐沙法,個人認為適合一些想省時間的朋友,因為它的吐沙速度最快。
除了實測外,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日前在臉書分享挑蛤蜊和吐沙的小秘訣。他們指出,當蛤蜊放入淡水時,或會因環境不適而緊閉外殼,因此要模擬一個像海水的環境,而吐沙的鹽水比例很關鍵,應在鹽度15ppt的鹽水中吐沙2小時。
換句話說,水和鹽的比例應為1公升水配15分克(約1湯匙)海鹽,濃度比是次實驗為低。此外,吐沙時間亦不宜太長,當局指:「貝肉所含總游離胺基酸量,隨浸水吐沙時間增長有明顯降低趨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標題:蜆吐沙貼士|鼎爺用溫水/大廚教用鹽實試5吐沙法 哪種最快最乾淨 )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