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提到,我的學生渴望得到前幾年的考題。但我其實認為舊考題是弊大於利,至少以我的學生使用它們的方式來看是如此。
即使他們知道今年的題目會有所不同,學生們還是會用舊考題來判斷自己是否準備好了。他們的邏輯似乎有道理:如果我用去年的考題測試自己,並拿到90%的高分,這似乎就表示我已經為今年的考試做好了準備。
然而,出於幾個原因,你不應該使用以前的考題來評估你的準備情況。首先,去年的考題未必能完全反映今年的內容。某些解釋可能發生了變化、課程的節奏可能變快或變慢、某些主題受到更多或更少的重視、某些內容可能已經更新。這些變化隨著時間推移而積累,所以如果一個學生蒐集了過去幾年的考題(可能為自己獲得這些戰利品沾沾自喜),較為久遠的考題只會跟今年的課程脫節得更嚴重。
理所當然地,學生無法知道課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所以,如果兩年前的一次考試中出現了「blocking」這個詞,但我今年沒有談論到blocking,看過那個考古題的學生就會感到恐慌。「為什麼我在課本或筆記裡都找不到『blocking』?」這個問題因為恐慌而產生,但至少很容易解決:學生們問我關於「blocking」的問題,我說明我們今年已經把這個概念排除於教材之外(其實,我通常會先解釋何謂「blocking」,然後告訴他們它不是這堂課的一部分,因此不會出現在考卷上。不過這麼做並不會讓我更受歡迎就是了)。
使用舊考題來評估你的準備情況,還有一個更嚴重的缺點。
假設一門課涵蓋了1000個概念。很顯然,一場考試不會涵蓋關於每個概念的問題,所以你可能會對自己說:「我大概學其中900個就好,因為也許我會很幸運,老師出的考題跟我忽略的那一百個都沒有任何關係。」這是一個糟糕的策略,因為你沒理由期望自己會很幸運。理想情況下,你最好把所有內容都學起來。即使抱持著這個目標,有些概念也會是你更為理解的,因此你的考試成績中會出現一些運氣成分,這取決於考卷上出現哪些考題。
如此一來,很明顯地,如果你想把「運氣成分」降到最低,你應該依據你對「所有內容」的了解程度來判斷你是否為考試做好了準備。如果你透過考古題來判斷你是否做好準備,你其實只是根據「要學習的一小部分內容」來判斷你是否準備好了。如此一來,你等於為你的準備添加了一些不必要的運氣成分。
明智的作法,是查看考古題來了解老師傾向提出什麼類型的考題,但不要用考古題來評估你是否已經讀書讀夠了。請依據你對你所寫的學習指南內容的了解程度,來判斷你是否已準備好參加考試。
使用考古題來了解老師可能會提出的考題「類型」,而不是藉此判斷你是否已經做足了學習。
作者介紹|丹尼爾.威靈漢
於1983年取得杜克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1990年取得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學位;目前為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也是美國心理學會和美國心理科學協會的成員;2017年被歐巴馬總統任命為國家教育科學委員會成員。2000年以前,他的研究主要針對大腦運作中關於學習與記憶的部分;現在他所有的研究則專注於認知心理學在幼兒園至高中階段教育的應用。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今周刊《你可能學錯了:94招打破大腦慣性,認知心理學專家教你精準學習、輕鬆記憶》(原標題:不要邊看邊畫重點)
責任編輯/蔡伊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