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第一次把我媽「騙」進身心科,是因為她的神經內科醫師和我的小兒科醫師好友,都建議我該帶媽媽去身心科。
我很感謝媽媽的神經內科醫師―振興醫院的王凱震醫師,他一直對我媽媽很有耐心,甚至在他覺得真的幫不上忙時,還願意幫我們轉診到台北榮總給他的老師,希望同科別的第二諮詢能對我們有幫助(雖然最後一樣什麼都查不出來)。
不過我最感謝王醫師的是,他給了我很重要的一段話:
「找不出讓媽媽腳步不穩的原因,不代表她就沒病。」
「身為神經內科醫師,我必須很遺憾也很抱歉的說,目前可能與腦神經相關的病況中,或許有一半在醫學上都無法確認真正病因。妳媽媽的症狀有點像『非典型巴金森氏症』,只是影像看起來沒有典型特徵。」
「但她腳步不穩是事實,會讓她心生恐懼也是事實。我們如果因為找不出病因,就認為她沒病,對她來說是很難受的。我認為她是需要看護照顧的,因為這只會愈來愈糟,而且惡化速度很難說。」
確實,不是一定要有癌症、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才叫生病,雖然許多單位一直推廣「老化是正常現象」,但沒有一個人的身體跟心理狀態是相同的,當老人家的感受無法被家人同理,真的會很難受。
而且,我們都沒老過,我們真的不懂老的感覺。
那麼,「老年憂鬱症」跟一般憂鬱症有什麼不同?
振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袁瑋說,兩者最大不同,在於前者有極大部分是生理與心理互相影響:
慢性病大大提高老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許多慢性病合併有全身血管或腦細胞病變現象,讓老人罹患憂鬱症機率大大提高。舉例來說,中風病患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是沒有中風病史者的二到五倍;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也比較容易患有憂鬱症;腦神經退化相關疾病及巴金森氏症患者,除了憂鬱,也容易患有焦慮症;若身體有長期的慢性疼痛,以及必須長期服藥控制各種病情,這樣的生活用想的也知道,絕對比一般人易患上憂鬱症。另外愈來愈多的失智症病患,合併有憂鬱症的比例也高達四至五成。
常被忽略的「衰弱症候群」
很多老人家的睡眠狀況都不好,幾乎整晚失眠,只能睡一、兩個小時,造成白天精神、體力不濟,坐著打瞌睡,到了晚上更睡不著;而身體活動量變小就容易便祕,接著吃不下東西,然後更沒體力,更不想出門,走幾步就喊累,但坐久了又背痛腰痛......這種惡性循環其實就是「衰弱症候群」。這是個很隱形的東西,好像很多長輩都有,所以大家不會特別去注意,通常找上醫生都只說「失眠」,但後續這一大串現象,才是導致老人家不快樂的重要原因。
到底是「生理衰弱」造成「心理憂鬱」?還是「心理憂鬱」導致「生理衰弱」?這因果關係很難說。當腦部開始退化,大腦神經元對以上這些周遭行為及反應的控制力,包括情緒調整及記憶力,確實會變差;但當情緒低落、憂鬱,不想吃,不想動,體力自然不好,老人家的肌力衰退速度非常快,一個月不太動就差很多。所以臨床上有時很難判斷哪個先出現,只能確定「兩者會互相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