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這兩年在大陸處處可見的共享單車,算不算循環經濟的新創商業模式?
由Ofo小黃車和摩拜啟動的新共享熱潮,不到兩年在大陸遍地開花,也把各種名字和顏色都用完了,小黃車、橙色摩拜、小藍車、小鳴單車、快兔單車、悟空單車、微笑單車、Funbike等,這些新創公司其倒閉的速度跟燒錢的速度一樣,五顏六色的單車,在空拍的影像中,竟成了一堆堆的金屬山丘,蔚為奇景,也是前所未見的。
共享單車的概念與營運,在推廣初期受到各界美譽,這個創新的商業模式不僅對環境有益,同時在大數據理念的加持下,更似乎隱含無限商機。其提供大眾在主要交通工具所無法到達目的地最後一哩路的乘載服務中,為大眾帶來了經濟與便利。經過二年市場的淬鍊,這個新創商業模式面臨極嚴酷的挑戰,同時就共享單車是否符合循環經濟的概念,在中經院企業循環經濟獎培訓課程裡顯然不被學員買單。主講者BSI英國標準協會副協理鄭仲凱先生說:
「我們當然不能否認共享單車是個創新的商業模式,不過當代創業家只解決人未被滿足的需求那只是尋常功夫,要做到滿足需求及解決環境問題的綠色創業家,那才是上乘功夫。」
創業家要活下來不只是非常辛苦的體力、心力活,如果還要兼顧等級之分,這似乎強人所難了。不過在地球環境日益艱困、臺灣近年一遇暴雨就淹水成災的今天,我們不得不把標準提高,看得更遠,企業也才能創造更為永續的利潤。
共享單車面臨生存危機的原因當然很多,若從永續的角度來看,其中有幾點背離了循環經濟的理念:
一、回收再製的成本遠高於新製,因此業者不會捨近求遠回收受損單車,而一輛新製單車就是一次損耗自然資源。
二、沒有消費者會選擇一看就有破損的單車騎乘,而業者的維護能力又遠低於單車受損的頻率,所以要保持市場佔有率就得不斷向市場投入新車。那些來不及維修,或是即使完修也會因總量管制而無法再投入市場的一座座單車垃圾山,實在很難只因為「共享」這種酷炫的名詞,就入循環經濟之門。
那什麼是綠色創業家的上乘功夫?如果要符合循環經濟,兩個重要的標準是:公司在其經營中,是否有節省自然資源,並創造經濟模式。
綠色創業家必須越過這兩個門檻,因為循環經濟商業模式本身即具備一個框架設定,你可以就以下五個面向檢視企業目前的商業模式是否涵蓋有這五種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之中:
共享經濟,例如旅遊住宿平台Airbnb,把你家閒置的資源拿來利用,就不需要額外蓋很多很多旅館。
績效經濟,例如租影印機、飲水機,這種租賃型公司必須把機器弄得很堅固都不會壞,這樣它才能賺越多錢,無形之中就可以減少資源浪費。
重複使用,例如清潔可樂瓶子之後,再回充飲料進去繼續賣。
再製重複使用,例如將舊的手機整新之後再賣出。
廢棄物拿來用,例如在焚化燃燒垃圾時,熱能在廢熱回收鍋爐中產生大量蒸氣推動渦輪機,再連接發電機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