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有些女人而言,成為媽媽這件事,從未在她們的生涯規劃裡頭,當她們說出自己不想生孩子的同時,卻得承受社會的譴責眼光與「自私」標籤。但是我們想問,女人不想生小孩,那又怎麼了?
還記得柯文哲市長曾在2014年提出「未婚女性國危論」,直指30歲以上的女性有30%未婚,讓人擔心嗎?皺起眉頭以後,我們發現身為女人,除了不結婚好嗎,同樣會面臨另一個「問題」,我們有沒有不生小孩的權利,無論已婚或未婚?
於是我們可以想像當一個女人來到「適婚年齡」,首先會被「要不要結婚」、「什麼時候要結婚」、「有沒有結婚對象啊」、「現在不結婚孩子生得出來嗎」的問題轟炸,接著可能是婆婆明示暗示「生個孫子給我玩吧」再來是親朋好友的「什麼時候生孩子啊」,然後他們有志一同地看向妳的肚皮,妳還來不及思考或說出自己的想法,就被強行推進眾人期待的產房。
妳的身體不再只是妳的,而成了全民喊話的出口,有義務承擔打造更美好下一代的任務,所有的加油都變成一種刺痛的諷刺。
有人會這麼告訴妳,這是女人存在的意義,孕育下一代,成為一個母親。教宗 Francis 曾在公開場合說:「透過繁殖,生命變得年輕並能重新獲得能量。如果一個女人不生孩子,那是非常自私的行為。」而現實是,根據 Pew Research Center 資料顯示,2013 年未生育女性的比例是1976年以來的兩倍。
不想生小孩的女人被貼上「自私」與「膚淺」的標籤,社會開始把這個現象當做危機來處理,美國媒體以「無母時代」形容 1970 年後,不生小孩女人數字攀升的現象。但是,讓我們問自己也問這個社會,不想生小孩的女人又怎麼了?
我們怎麼想像女人的身體?
女人的身體是她自己的嗎?
有一種聲音認為,能夠孕育孩子的身體才叫成熟,結過婚以及生過孩子的女人才叫完整。當女人的身體有了結婚生子的功能性期待,身體就開始變得複雜了。
《如果你沒有小孩:挑戰無子的污名》一書的作者蘿莉·萊爾就反擊女性選擇「不育」等於自私的普遍控訴,她認為若人們以「女性接受社會的恩惠,卻不願意「傳宗接代」來控訴女性」,才是不公平,並提出女人非母親的原型可見於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獨立女神,例如雅典娜 Athena、月神 Artemis。
我們想問的是,女人的身體能不能脫離「傳宗接代」的共連關係,女人的身份認同能不能不只有「媽媽」一種想像,有更多自由的可能?
珍妮佛安妮斯頓在過去訪問時就曾提到「生小孩沒有在我的人生清單裡,這是我現階段的選擇。但不應該因為這件事不在我的清單裡頭,就因此攻擊我沒有盡到一個女人或媽媽的責任,甚至覺得我沒這麼「女人」。女人的價值不是只有生小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