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一專文(下):老菜市仔的人文美食尋寶記

2015-10-25 05:20

? 人氣

在香蕉倉庫展出的「大市場 小故事」。(取自作者臉書)

在香蕉倉庫展出的「大市場 小故事」。(取自作者臉書)

每個小鎮都有一條最熱鬧的「中山路」,一邊是小鎮香火最鼎盛的寺廟,創建的時間可能比小鎮興起的年分更早,另一邊則是「中山市場」,多是早市,人聲鼎沸,有趣的是小鎮美食有一半多藏身其中。這些美食攤位大多又是三代相傳,五十年的歲月算是資淺了。這是我開始遊走台灣各地小鎮之後的總心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那麼府城——台灣最資深的舊城,一座變化不大的歷史街道城市,比許多歷史小鎮更久遠的老菜市仔們,裡面應有更多隱藏版的美食。五代相傳,百年老店,那些當地人才理會的,我們應該去瞧瞧,尋寶。

一百一十年前的府城,「台灣府」城門、城垣都還在的年代。一九○五年,海峽這一邊以明治三十八年記錄,海峽另一邊以光緒三十一年稱謂。同一年,同盟會在東京成立了,在日治時期的府城,民權路一段則創建了一座現代的「東市場」。

在香蕉倉庫展出的「大市場 小故事」。(取自作者臉書)
在香蕉倉庫展出的「大市場 小故事」。(取自作者臉書)

當年城東的各庄鄉民,包含關廟、歸仁、仁德等地,都是從「大東門」進城,直接到民權路一段的「東市場」採買,那是日治時期興建的一個方方正正,鐵架搭建的建築,建築體的中間有一方天井,那是供給販賣蔬菜的小販,清晨四、五點時天未亮,從產地摸黑趕路到此,可以清洗菜柄根鬚上泥土的地方。當然,也有許多殺豬宰羊和殺雞宰鴨的店家來此清洗販售的牲畜。在那個沒有自來水的年代,一個天井兩口水井的規劃,算是很現代化的了。府城許多做大生意、小生意的,就這樣集中在「東嶽殿」後的「東市場」,那是個人聲騷動,交易量驚人的做生意好地方,台南有許多商場名家都是從此市場或是周遭不遠處脫穎而出。

今天東市場內外攤位依然精采,我喜歡市場外有八十年老店「廣興肉脯店」,我也常常閒逛市場內的老餅鋪、豆腐老店、雞蛋糕店、第四代的魚攤、百年柑仔店……也去走訪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創店的「麵條王製麵店」。中午,就在市場內的阿婆乾麵攤,或是魯麵攤,享受庶民家常麵……。

至於住在北台南的人,大都由「小北門」(今天西門路三段民德國中校門口)進城,進了城門接著自強街,當年叫做「大銃街」的老街。街名很有意思,那是因為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年),小北門外增建了大砲台(大砲台語叫做大銃),用以護衛台江內海和造船廠,因而得名。當年這條老街(今天的台南人大概都已搞不清到底在哪裡了),可是熱鬧繁華、交易活躍的商店大街,進了城,沿著大銃街一小段,有一座橋「德安橋」,橋下川流而過的小河在府城的歷史上可是赫赫有名,稱之「德慶溪」。

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率領大軍從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後,就是溯著德慶溪深入到赤崁北邊登岸的。歷史記載當天鄭成功的船隻從此經過,到了我們目前說到的德安橋位置時,也就是德慶溪注入台江內海處(當地人稱此處為「水仔尾」),曾經遙拜二十公尺外以草屋建構的「開基天后宮」,祈求登陸平安。後來鄭成功還願酬謝媽祖的庇佑,將其改建為磚造結構,「開基天后宮」於是成為台灣最早的民設媽祖廟,後來人們稱其為「小媽祖宮」,與「大媽祖宮」稱之的「大天后宮」做區分,今列為國定古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