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沃.凡.霍夫(Ivo van Hove)執導下,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Toneelgroep Amsterdam)分別於2007年和2015年改編莎翁的史詩劇。這兩部作品以獨具一格的表演形式,樹立了當代劇場重探莎劇的典範。《羅馬悲劇》(Roman tragedies) 融合了3部歷史悲劇―《科利奧蘭納斯》、《凱薩大帝》、《安東尼與克麗奧佩托拉》。這部曠世鉅作以羅馬共和國的興衰,探究媒體社會的亂象與民主價值的崩解。儘管首演迄今已超過10年,它仍不減風采,被譽為體現莎劇當代精神的經典之作。改編自《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的《戰爭之王》(Kings of war)透過簡練明快的敘事手法,讓觀眾融入英國14世紀的皇族鬥爭中。這部作品被視為現代國際政治的最佳演繹,因為它不僅刻劃出動盪時局下的人性幽微與矛盾,也探究執政者的領袖風範。為何凡.霍夫力圖挑戰艱澀的史詩劇?他透過何種改編手法帶領觀眾深入複雜的歷史脈絡,體現英雄人物的無懼與脆弱?他如何使用新穎的劇場美學,讓當代觀眾感受莎劇跨越時代的魅力?
回應時代需要,指出當下困境
911事件改變了凡.霍夫的創作路徑。2001年後,他不再侷限於描繪家庭或個人情感的劇作體裁,反而開始碰觸政治、社會等嚴肅議題。他認為每一部創作都必須回應時代的迫切需求,指出當下的困境。因此,他企圖用開放性的角度重探莎翁筆下的人性辯證、剖析角色之間的權力結構,讓觀眾自行省思眼前的混亂時局。對他來說,莎劇中複雜情節不只是當代政局的縮影,也是殘酷人性的寫照:「莎士比亞透過反映現實的鏡子,使我們進一步地瞭解人類真實的模樣。他絕不會迷失在任何政治正確的陷阱之中,反而清楚呈現每個文明人心中蟄伏的野獸。莎翁不畏懼描繪人性的醜惡與陰暗。我認為他是史上最偉大的劇作家,因為他的每一句台詞都蘊含著光明或黑暗的強大能量。[1]」
民主崩毀的警訊,政治領袖的良知
凡.霍夫的改編並非只是將莎劇故事搬移到現代場景。他企圖透過劇中的人性糾葛反映當前的民主危機。排練開始前,主要的創作者[2]會詳細地分析劇本、確定改編方向,以達到文本內容與演出形式的一致性。他們用口語化的文字重新翻譯莎翁語言,並依照演出主軸將複雜的故事去蕪存菁。為了聚焦在政治人物的愛恨情仇上,《羅》不但刪減了大量的庶民場景,也以震耳的音樂效果取代戰爭場面。這部戲一步步揭露政治鬥爭如何瓦解共和國體系,讓國家邁向帝國專制:政壇領袖與民粹人士之間的衝突、相互傾軋的意識形態所造成的政治謀殺與內戰危機、外交斡旋失利和國內政鬥引爆的跨國征戰。《戰》中,創作團隊則刻意簡化龐雜的時代背景,凸顯出掌權者的不同面向:君王的勇氣與責任、執政者的壓力與徬徨、獨裁者的虛榮與脆弱。他著重莎翁人物的內心獨白,讓當代觀眾領會一國之君的孤獨與矛盾,以及權力遊戲對人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