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信觀點:全球第三大民主國的政治實驗—印尼與台灣民主進程比較

2019-04-17 05:10

? 人氣

最後,我想分享更多有關台灣與印尼民主進程常見特徵的觀察,以此為這篇新序作結。台灣與印尼兩地顯然都享有相當程度的媒體自由,兩地自由公民社會得以被孕育,兩地亦曾產生女總統,這些都是民主體制健康發展應有的徵兆。但我特別想指出的是,兩地的民主發展,其實都具有混戰式(rough and tumble) 民主政體的特徵,這點甚少受注意。台灣與印尼的選舉其實並不太能夠反映真正民意,執政黨也不完全能夠控制政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民主體制操作可被概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選舉制度對執政黨相對有利,反對黨較難從中取得優勢,新加坡、南韓、馬來西亞(至少在2018年馬來西亞歷史性地出現首次政黨輪替之前皆是如此)都是例子。另一種情況,則是地方領袖利用人脈關係賄選的現象盛行,群眾往往被動員支持某些特定候選人,例子見於菲律賓與日本(至少在1990年代選舉制度改革之前情況如此)。菲律賓甚至有極為嚴重的選舉暴力問題,競選之中往往會有支持者或反對黨候選人被殺。

台灣與印尼的民主發展介乎於兩種情況之間。過去兩地選舉都曾受操控。在印尼後蘇哈托時代,政治精英已曾多次修改有關選舉的法例,這些修改令有改革之志的候選人處於劣勢。於台灣,政權亦曾長期著重經營政治裙帶關係,更為學術的說法,是長期奉行侍從主義(clientelism)。隨時間推演,政府改以包括政黨相關法規等法律方式規管選舉。但在鄉郊地區,以個人人脈動員仍然是常見的競選方式。

總而言之,台灣與印尼充滿活力但不完美的民主進程,值得研究更多。我們需要對威權主義與執政黨的後遺影響、國家向民眾施展的暴力行為、社會各種不公義有更深刻的認識,亦需了解各種補助與法律能如何有助實現自下而上運作的民主體制。印尼與台灣的公民社會運動份子、勞工權利保障組織、政黨成員、媒體若能更頻繁地交流,相互分享兩地建設更平等與公義民主政體所遇到的障礙,這對印尼與台灣民主進程定有助益。如果這本著作能對此有所貢獻,我將深感慶幸與滿足。

《印尼模式:國家民主化二十年史》書封(作者提供)
《印尼模式:國家民主化二十年史》書封(季風帶文化提供)

*作者為華盛頓大學博士,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著有From Rebellion to Riots: Collective Violence on Indonesian Borneo (2008),以及Indonesia’s Changing Political Economy: Governing the Roads (2015)(印尼文版已於2019年出版),此書為《印尼模式:國家民主化二十年史》(Indonesia: Twenty Years of Democracy)作者序,本書於誠品﹑讀冊﹑三民有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