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林全內閣=減稅內閣,非要動稅的腦筋嗎?

2016-06-10 08:40

? 人氣

林全內閣是一個「減稅內閣」嗎?(資料照片,曾原信攝)

林全內閣是一個「減稅內閣」嗎?(資料照片,曾原信攝)

台灣數十年如一日的思維是:要獎勵、要扶植,就減稅。新政府上任不到1個月,已釋出「可能」要減稅的獎勵就有:股利抵扣課稅調整、買書抵稅、降低最高45%的所得稅率等。不過,這些措施不是效益可疑,就是負面後遺症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馬政府第2任期時的財政部長張盛和,堪稱「加稅部長」,他任內讓證所稅上路(但未開始課徵前又被立法院修法取消),搞房地合一稅制,2014年5月通過的財政健全方案,則一口氣把綜所稅最高級距提高為45%、股利抵減由百分之百降為50%、金融保險營業稅率由2%調高為5%。

張盛和的加稅之舉評價不一,特別是富人、股市大戶、炒房投機客咒罵聲不斷,視其為酷吏,但對一般民眾而言,增加的稅收至少部份反應在扣除額的提高上,對拉近貧富差距算是有正面貢獻;對房市而言,則一舉革除過去炒房獲利幾乎不納稅的弊病。但當年的稅改,很可能在新政府手上全付諸東流。去年立法院廢除證所稅後,張盛和就公開說:「下一個被討論的應該就是股利所得課稅與富人稅」─顯然張盛和說對了。

為了提振股市,金管會有意對股利扣抵減半動刀,方式不論是提高扣抵比例、或是定額免稅,方向其實是減稅無誤,甚至還有把股利改為分離課稅、稅率20%的建議,而金融業營業稅率降低也在「評估中」了。但金管會的道理有多大、效益有多少,實在看不太出來。

台灣每年超過7000億的股利所得中,超過一半是稅率30%以上者拿走,顯然受惠者屬較高所得者與富人為主;而國外實施兩稅合一的國家中,幾乎沒有一國的扣抵比例高達百分之百,2年前把扣抵比例降為50%,也仍比許多國家的扣抵比例高,因此並非無理,更談不上「扼殺股市」。而金融業營業稅率降低也在「評估中」了。

至於調整後對提振股市的效益,則完全是未知數,因為股市受到的影響因素多,不是只有股利所得扣抵問題;看看當初立委高喊取消證所稅、股市上萬點,取消後股市表現又如何,即可知調股利扣抵未必救得了股市,倒是讓大戶實實在在的減稅;這種作法顯然「有助於」貧富差距拉大。

降低45%最高稅率的情況亦類似。當年通過此案時,林全就曾表示不以為然之意,認為不利留住人才,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童子賢就說,台灣的高稅率讓人才外流。但實際情況則非如此。台灣人才流失問題已近10年,重點是台灣長期薪資停滯、企業給的薪資不如人,讓不少人寧可離台追求更高的所得、或是更有前景的工作舞台。

而台灣人才流失的主要去處是中國,但所得稅率高低顯然不是重點,中國的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也是45%,而且月薪超過10萬人民幣(換算年薪大概年薪超過台幣600萬元)就適用45%稅率。相較之下,台灣是淨所得超過台幣千萬元才適用45%稅率。這筆「人才外流帳」要算到「45%稅率」頭上,說服力明顯不夠。

目前行政院不敢把45%取消,準備以對國際高階人才給予3到5年免徵或減免的租稅優惠,以吸引外籍人才來台。這確實不失是兩全其美的方式,但其問題與後遺症則是類似股利所得內外資有別的問題。

至於文化部因為感嘆出版產業夕陽處境,國內看書人口日減,而在研擬「買書抵稅」,則只是數十年來一再重覆的「要獎勵、要扶植,就減稅」─要推文創產業,減稅;獎勵國片,減稅;發展生技,減稅……,更別提早年那些產業獎勵法令了,未來要大幅獎勵再生能源,大概又要給更優惠的租稅獎勵。民眾會因買書可抵稅而多買書、多看書嗎?

所有減稅措施,個別來看似乎都言之成理,但評估則幾乎都忽略其外溢的負面效果、誇大效益,更忽視多項減稅措施一起推動對社會不公、貧富差距惡化造成的衝擊。近年持續抨擊全球社會不平等加遽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勒說:不公平會削弱總合需求和經濟表現。那些想以減稅拉抬經濟者,可以多想想這句話吧!更別忘了馬政府調降遺贈稅率的後遺症,倒是林全內閣唯一考慮的加稅─遺贈稅,是的確該考慮調高稅率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