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工會敗戰後的影響

2019-07-10 06:20

? 人氣

17天的長榮罷工雖然落幕,但工會的敗戰對台灣的勞權是負面影響。(資料照片,簡必丞攝)

17天的長榮罷工雖然落幕,但工會的敗戰對台灣的勞權是負面影響。(資料照片,簡必丞攝)

長榮空服員罷工在勞資雙方簽訂團協後落幕,表面上各退一步、各有所獲,實質上是工會敗戰,如果不是最後政府「暗助」,工會可能淪為潰敗。長期而言,此案對台灣已經弱勢到接近「趴在地上」的勞權不利,影響所及能讓所有民營企業的工會與勞權「直接趴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訴求步步退讓,工會敗戰

為何說工會敗戰?從訴求面看,拿工會罷工時提出的「8大訴求」,對比之後的6項訴求與最後的團體協約,工會從最初的訴求步步退後,最後要到的團協不是七折八扣(如日支費、過夜航線)、就是存有資方自由心證空間(如所謂的不秋後算帳),甚至是完全消失不見(如禁搭便車條款、勞工董事)。

再從工會面看,發動罷工的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雖然成功發動罷工,但在罷工時間拖長、談判不順之後,逐漸有空服員要取回三寶退出罷工。坦白說,這是罷工必然會出現的現象,個別勞工有不同的考量與需求(最現實的當然是經濟與收入),未必都能如工會幹部一樣堅定。

但在此過程,工會用「小手段」阻礙空服員取回三寶,理由從「放保全公司要2天作業時間」,到保全公司出面說已解約後又改口用別的理由,最後連「帳篷倒塌」暫停申請都用上,不論對會員或外界而言,負面感覺都強烈。加上這次工會在判斷與處理上都明顯有問題,工會的信譽與信任感都受傷,更別提突襲罷工引發的社會反感。

放眼盡是輸家,工會與勞權更形低落

不過,這個號稱航空產業有史以來最長的罷工,經過17天罷工、長榮為此取消1440個航班,受影響旅客數達將近28萬人次、營收損失估計超過30億,可說整個社會都付出相當的代價,但遺憾的是如此結局,放眼盡是輸家,台灣的工會與勞權因此更形低落。

台灣一直是工會不振、勞權低落的國家,早期威權時代的壓制是歷史因素,國民黨向來視工運如洪水猛獸;但民進黨上台執政,也難改善,一來經濟走低、就業機會增加有限、勞工當然弱勢,近20年所謂的薪資停滯就是弱勢勞工與勞權的另一個面相。二來,民進黨骨子裡也是相當偏右的政黨,那句流傳20年的「拚經濟」口號,就是從阿扁開始喊起。

蔡英文上任後在2016年6月就碰到華航空服員罷工,結果是工會所有訴求都被接受,歡喜高奏凱歌;今年2月華航機師罷工,雖然不是訴求全盤被接受,但重要的訴求都得到滿足,看似工會與勞權都抬頭。某個角度而言,那2次算是成功的罷工種下長榮罷工的因,但實際上卻是全然錯誤的「移情類比」。

華航罷工靠政府有成果

兩次華航罷工能成功取得成果,未必是工會多厲害,而是因為對象是公營事業。公營事業有2大特色,第1是政治考量壓倒一切,而且政府能主導與決定一切,華航機師罷工談判時,華航公司根本被涼在一旁「旁聽」,主談者是交通部官員;第2是花的錢不是自己的錢,因此如果要給錢會特別大方;華航滿足空服員罷工訴求後,每年增加24億元的支出,差不多把獲利都吃掉─沒有一家民營企業會接受這種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