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知道、而且也嘲笑,那隻碰到危險就把頭埋入沙坑,看不到就以為安全的鴕鳥;別笑了。現世就有案例,台灣堂堂的交通部長林佳龍變「鴕鳥哥」─因為想蓋的軌道建設計劃的自償率太低,他要取消自償率審查門檻。
這件事的起因是因地方提出的鐵路立體化建設計畫常「灌水」自償率,計劃的效益、回收都看起來漂亮、可行,但實際上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最糟糕的是拖垮財政,「幸運」的是預算難編、不上不下。面對這個問題,交通部因應對策是要取消自償率審查門檻。
依照林佳龍的說法,地方最了解基層需要,不應施加過多枷鎖或門檻,應回歸財政能力補助,而且他要大家「不要把地方看成三歲小孩」;對用自償率來審查計劃,更被他認為是「少數人見樹不見林,用六、七年前的辦法根本行不通」。
坦白說,林佳龍這番話不僅顯示其對財政紀律的全然不介意或無知,更是對自償率的重點與限制不甚明瞭,如此水平高居交通部長之職,是讓人稱奇了。
許多反對看自償率數字的官員,往往強調政府作事不能想賺錢;如林佳龍說「不只是改善平交道安全,更重要是都市發展,中央要積極協助」,「若不符合自償率標準就不能進行鐵路立體化,將對都市發展帶來傷害將對都市發展帶來傷害」,就有這個意思。不過,那是搞錯自償率的意義了。
自償率乍聽之下,與一般民間企業的「投資報酬率」似乎是一樣,因此政府要高一點的自償率才願投資,似乎是只看到賺錢、全然不願地方需求。但實際上自償率計劃已經是非常寬鬆,基本上政府拿預算興建的經費是不必計算(也就是不必算折舊),因此自償率要高到超過100%才是「真正可以賺錢」(建設成本回本);大部份公共建設都不可能作到,自償率一般在0-100之間,如果自償率20%,代表的不是可以「賺20%」,而是說投資100元,只能從營運中拿回20元,其它80元就要靠預算去支撐。
政府花錢作公共建設或其它任何投資,當然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沒有人會要求教育部計算蓋某中小學的「自償率」,來決定要不要蓋校;但對可以產生收益、甚至賺錢的公共建設,就有自償率的要求,原因之一,當然是在政府預算有限、資源有限情況下,自償率高、效益也較佳的計劃當然會被優先考慮。
坦白說,除非說得出其它天大的理由,否則自償率極低的計劃代表的其實就是其需求低、受惠者少,這種計劃不論如何吹噓其需求高、受惠者多,都是妄言,這種計劃還要納稅人花大錢去作,顯然說不過去。
結果如此低標準的自償率,林佳龍都要廢除。不必懷疑,既然交通部對地方鐵路立體化(或地下化)要取消自償率門檻,未來「推而廣之」,其它計劃也可陸續仿效甚至完成不談、不看自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