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看不到解方的台灣低薪問題

2017-01-10 06:30

? 人氣

開放中國投資的正負效益

至於特別強調「開放中國投資」的影響,不少人認為如果不開放台灣企業赴中國投資,台灣就不會流失工作機會,薪資也不會拉低、經濟成長全部都能留在台灣,這是把經濟當成靜態固定來看。對以出口貿易為經濟命脈的台灣而言,在面臨島內生產成本上揚後,如果企業都不能往外走、尋找低成本生產基地,更可能的結果是廠商訂單流失、難以存活而關廠倒閉,台灣經濟與就業未必能從「閉關自守」獲利─如果此法真可行,那倒反而好辦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商赴大陸投資確實帶走某些類別的就業機會,但台商從台灣進口工具機械與半成品,也促成某些產業的興旺,每年為台灣創造數百億美元對中國的順差。而到了後期,赴中國投資則已脫離純粹的低成本考量,更多的是貼近市場考慮了。

因此,勞工低薪、薪資停滯等問題,以外在環境來看,就是全球化的影響,其中包括中國改革開放、共產世界解體加入資本主義體系,讓這個體系驟然增加數十億人口,湧入堪稱取之不竭的廉價勞工及其它生產要素(土地、資源)。台灣內在環境則是全台齊心拚政治,產業結構轉型緩慢─固然可以批評「企業不爭氣」,不過,台灣教育體系變化,也可能是影響因素之一:如果台灣新一代的職場新人專業能力普遍不足,從事者又多為技術層次與附加價值不高的產業,在全球化激烈競爭中,薪資水準要漂亮的上揚,難度是高了點。

最低工資保障薪資是利是弊?

勞團與學者提出的解方說「建立最低工資法,保障勞工薪資」,這應該是最直接、簡單卻最糟糕的方式。不談違法雇用問題,最低工資可以保障在調高最低工資後「還有工作」的人,但卻傷害「邊際勞工」─那些薪資原本就在最低工資邊緣的勞工,調高最低工資後,反而可能因企業或雇主評估「不划算」、「難以負荷」反而丟掉工作。

這是基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結果─不要不信邪,以為這些都是「右派經濟學家」幫資本家說話護航的歪理。國內不久前為提高對研究助理、兼任教師權益的保護,讓研究助理納勞健保、兼任教師納入勞基法。雖然提高對兼任教師與研究助理工作權益的保障值得肯定,但現實面則是對雇主(學校)而言,這是成本增加,偏偏大家預算有限,於是掀起一波解聘潮。

低薪問題難解,未來憂更嚴重

最後的結果是:那些繼續有工作者,的確得到更好的保障,但那些因此失去工作者,則是一無所有。近來一例一休上路實施出現的後遺症情況亦雷同,「建立最低工資法,保障勞工薪資」不會是台灣低薪問題的救贖之道。搞好經濟、提高民間投資、產業升級拉高附加價值等,才有可能打破低薪魔咒。

近幾年中國薪資快速成長,低階勞工的成本已與台灣接近,中高階則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拉低台灣薪資十多年的「要素所得均衡化」因素逐漸被打破,對台灣而言,應該是有利打破低薪的大環境。不過,如果政府施政是讓企業界不願、不敢加大國內投資,寧可移往海外─如台塑集團把國內投資比重降到2成,最慘的結果是不但突破低薪無望,甚至可能讓薪資再下挫。看看現在的政策與經濟前景,嗯,我們是否可能正走在這條路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