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 最新快訊
  •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風評:別把「銀行紓困」搞成「紓困銀行」

2020-04-25 08:05

? 人氣

新冠肺炎讓政府各種紓困傾巢而出,但要銀行挺紓困卻有後遺症。(顏麟宇攝)

新冠肺炎讓政府各種紓困傾巢而出,但要銀行挺紓困卻有後遺症。(顏麟宇攝)

因應新冠肺炎對經濟的衝擊,政府除了大撒幣外,也開始加大要銀行對企業、個人紓困的力道;不過,切勿「用力過頭」,塞太多不良貸款進去銀行體系,最後讓「銀行紓困」搞成要「紓困銀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行政院在上月就曾召集公股行庫,要求對其千萬元以下的房貸、車貸、信貸戶全部加碼降息,之後甚至要金管會出面要求民營銀行跟進,但被業者拒絕。日前官方再度要求金融業者加大紓困力道、同時也加速核貸時間等。

例如,規定給予企業本金展延到明年底、中小企業融通利率再降低、銀行對企業新貸款限期核准(如100萬元以下限7天內核准、500萬元以下10-15天核准)、舊貸款展延2周內核准,當然,其它還有對個人與自營者的紓困貸款規定。

在企業驟然陷入營運困境、資金出現枯竭時,當然無法忍受銀行好整以暇、貸款慢慢審的正常程序,這應該是政府要求銀行加速核貸、甚至直接限定天數的主要原因。不過,這種方式潛藏嚴重的後遺症:銀行無法以正常的徵信方式作業,甚至被迫把授信標準大幅拉低,這些惡果全部會在未來幾年內化成銀行帳上的壞帳。

相較過去20多來、出現的幾次經濟與金融危機,過去金融產業幾乎都處於風暴前線,甚至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製造者,例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是從外匯市場開始「燒起來」,98年本土金融風暴是從企業財務槓桿過高燒到金融體系,千禧年的網路泡沫從股市起燃,2008金融海嘯更是純然的從金融體系的高槓桿、有毒債券引燃全球大火。

這次的經濟危機型態則迴異過去幾次,堪稱百年僅見,因流行病導致實體經濟驟然的緊縮、斷崖式的崩跌;相較過去金融業是在崩跌的第一線上,這次的經濟緊縮發生時,金融業的財務情況都算健康、逾放比低到只有0.24%。

政府把紓困責任壓在銀行頭上,應該算是「相當直覺」的作法,因為不願讓企業直接倒閉關廠,馬上出現裁員、失業,媒體也大幅報導等,就容易造成經濟惡劣的社會觀感,對執政者當然不利。

當年本土金融風暴時,財政部就出面協議銀行給予多家企業貸款展延,金融海嘯時,政府也喊出「銀行挺企業,政府挺銀行」。現在銀行財務狀況佳,即使再吃下多一點壞帳、逾放再增加,都在銀行承受能力範圍,政府當然就毫不客氣的把紓困壓在銀行頭上。

不過,問題是在政府的號令下,受高度監管的銀行很難違抗政府;但這種幾乎等於剝奪徵信與「不貸款」權利的強制紓困,風險必然升高、資產品質一定下降。只要看公營行庫紓困的「業績」,是民營銀行的數倍高就知道其中奧妙:絕對不是公營行庫效率高於民營銀行數倍,而是公營行庫主管只能惟長官之命是從,反而未來吞壞帳,也不花自己的錢,現在的主管更可能早早就下台了;相較之下,民營銀行的情況與考慮就全然不同。

甚至如果深入看,所謂的公營行庫,除了台銀、土銀外,其它行庫的政治持股其實都低於民間持股,也多為股票上市公司;縱然因公股身份,「負有政策任務」,但如果非專業性的「政策任務」有損股東與公司權益時,是否該如實執行,行庫也該有所斟酌吧。

政府硬壓著銀行去衝紓困,其中的分寸與風險是該注意,千萬別搞成未來要紓困銀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