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民間投資或公共投資,不管是投資那種產業,一定會增加工作需求,也就是說會增雇人手。台灣勞動力增加有限,如果投資熱、工作機會增加多,企業一定要拉高薪資搶人、原有企業點加薪留人。沒有能力出足夠薪資的企業,就要被淘汰,企業只能努力闢市場、尋利基、提升附加價值。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過程,過去台灣就曾有這樣的歲月。
這16年則情況正好相反,島內勞動力需求不足,勞工只能儘量守住原有工作,企業亦無為勞工加薪壓力;反倒是許多人為了生活、或是為了擺脫島內低薪,遠走海外就業,讓台灣海外就業人數一路增到72萬,10年內增加一倍。
因此,台灣投資不足應該是低薪的直接因素;至於為何投資不足,應該是從大環境到國內小環境都不利台灣投資有關。三次政黨輪替,台灣的政治對立更嚴重,社會「百家爭鳴」、各種抗議團體多,在政治對立下沒有一任政府能化解,除了既有投資外,缺乏大型指標性的新投資案─即使有也被打掉。外在環境又碰上中國的磁吸效應,台灣因應無能,許多好的機會一一流失。
這2年多來,中國薪資增長快,經濟又開始放緩,至少大環境上對台灣突破低薪困境,不再因「要素所得均衡化」拉力而讓薪資難漲,是一個可有作為的機會。但讓人擔心的是政府政策上,看不太出來可提振、增加民間投資的跡象,倒是不少政策反其道而行,企業投資意願更低落。
如果這種趨勢未能改善,坦白說,看不出國內投資能提升,更看不出台灣脫離低薪困境的機會。明年─甚至往後幾年,台灣勞工還要繼續悲情過勞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