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祁家威是爭取婚姻平權的領袖和靈魂,毫不為過。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從1986年祁家威第一次提出結婚申請,到2013年他第三次提出申請,他得到的反饋並不一樣,最終的結果也不一樣。
還好,到今天,他終於不必再等下去,台灣人也不必再等下去。
1986年的祁家威,是孤獨的。孤立無援的他,沒有多少人支持,甚至也沒有多少人理解。而到了今天,他不再孤獨。他身後所依靠的,是整個台灣的同志社群,和全台灣所有有識之士的鼎力支持。
去年12月,在台北凱達格蘭大道舉辦的婚姻平權音樂會,一共有25萬人參加。台灣媒體說,這是延續幾十年,從1個人到25萬人的長跑。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台灣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台灣人的觀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台灣人的觀念為什麼能發生變化呢?性別平等意識在全世界範圍內深入人心,婚姻平權運動在歐洲和美國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這是外因。但是,真正促動台灣人觀念發生變化的,是本土發生的幾件標誌性事件。
第一件事,是2000年4月20日,15歲的初三男生葉永鋕的離奇死亡。他在上課時提前五分鐘請假上廁所,被同學發現的時候,已經倒在廁所的血泊裡不省人事。
由於案發現場被學校破壞,葉永誌的死亡原因至今沒有查明。但是在調查中,大家發現葉永鋕因為行為舉止女性化,而在中學三年裡一直飽受同學的歧視和凌辱,被嘲笑是娘娘腔,還曾經被要求脫褲子驗明正身。生活在巨大恐懼之中的他,甚至都不敢在有人的時候去上廁所,或者只能被迫去上女廁所。
葉永鋕的死震動了整個台灣社會,台灣的教育部門開始在學校裡推動「反性別暴力」運動,提出要消除刻板印象,尊重不同性傾向和性別特質的人。
性別平等的意識,從那個時候開始深入了台灣人的心裡。2004年,醞釀了十多年的「性別教育平等法」順利通過,這部法律的總則裡說,「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2000年以後接受了性別平等教育的那一代少年人,到今天正好成長為台灣社會的中堅。
有民調發現,在今天20歲到29歲的年輕人裡,支持婚姻平權的比例超過八成,因為這是他們從小就被教育要相信的價值 - 這是教育的偉大力量,教育帶來觀念的改變。
葉永鋕的母親陳君汝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農婦,在兒子死去後她展現了堅強和偉大的一面,堅持上訴,最終讓法院改判學校主管「業務過失致死罪」。陳君汝後來還參加了高雄的同志驕傲遊行,她對著遊行的孩子們大聲喊,「孩子們,要做自己!天地創造你們這樣一個人,一定有一道曙光讓你們去爭取人權!」
第二件事,是2016年,台灣大學的退休法語教師,68歲的法國人畢安生,因為他的台灣同性伴侶癌症去世,而鬱鬱寡歡墜樓身亡。這件事同樣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
本週
3
人贊助,累計贊助金額$
135
劉燕婷觀點:川普2.0為什麼沒有龐畢歐?
川普(Donald Trump)勝選後,各方焦點轉到了預測新政府成員上,相關訊息也在近日不斷釋出。11月9日,...
本週
2
人贊助,累計贊助金額$
90
風評:公視「姓黨」,國家媒體自甘墮落?
民進黨政府成立的國際影音串連平台Taiwan Plus(Taiwan+),因經營不善,轉手公視經營,4年燒掉5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