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推動雙語教育的急切期望中,首先是盲目移植國外經驗,其次則是誤解雙語教育的價值,再來則是一直沒弄清楚:「英文講得好 ≠ 能用英文教課」,「英文講得好 ≠ 國際教育辦得好,而國際教育要辦好,單靠英文老師是遠遠不足的」這兩層道理。
國際教育要辦好,必須兼顧language及content,試想我們周遭有多少人講話言不及義,或乏善可陳?欠缺豐富的生活經驗、忽略重要的國際事件或議題,對於普世價值或跨文化理解抱持冷漠的態度,英文好還是難以溝通的。臺灣有不少留學生在下課後很難跟在地生或其他國際生交談,因為除了攻讀的學科之外,留學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政治、體育休閒訊息,或者這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等,幾乎都不甚清楚,這樣的侷促、無聊,是很難交朋友的;更進一步言,我們應該分享臺灣什麼樣的歷史文化、社會政治、體育休閒等訊息給各國的朋友,或讓他們發現臺灣可以提供給國際社會或全球化網路何等價值的貢獻,這些功課,有多少留學生能夠勝任愉快?
雙語教育所關心的,除了language之外,最重要的是以culture為核心,整合content、cognition、communication,能夠針對學科知識和跨文化溝通進行以雙語為基礎的脈絡化學習,如果僅是專注語文本身,甚至標榜全英語授課,No Chinese,這反而違背雙語教育的理念,不僅凸顯了一種語言的階層化現象,犧牲學科重要知識的學習,還可能限制了國際交流的機會與表現,國際交流講求對等與分享,臺灣偏重language的學習,有意無意間奉英語為高貴語言,那要跟人家分享什麼?
最後,我們還得注意到臺灣的英語文學習長期存在嚴重的雙峰現象,標榜全英語授課的雙語教育恐怕將更加惡化這個問題,而且隨著小學中高年級以上學科知識難度的增加,將連帶造成各個學科學習的障礙,更多學生面對學校課程益發「無言以對」。
今年是行政院宣稱的雙語教育第二年,當我們認真地去檢視要讓臺灣邁向雙語國家的宏偉計畫時,實在是無言以對!企盼重新調整與定位雙語教育政策,仔細釐清language及content的關聯,特別是關於學科知識,學校中藝能及實作、數理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等各類課程所需要的英語文及其學習的難易度是不相同的,而如何整合language及content,提升國際教育的學習品質,又是另一個重要課題。唯有政策制定者能精確掌握雙語教育的理念與內涵,雙語教育才足以成為臺灣邁向國際化的墊腳石,而非絆腳石。
*作者為通識再現主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