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超過50%的債券發行是零息債
(5)更重要的是,幾乎每檔債券發行的利率都「低」於合理的國際市場行情!
社會大眾甚至主管機關可能都不瞭解,在國際的債券市場中,「可提前贖回」的債券並不受國際投資人的青睞(因為「可提前贖回」的選擇權價值不容易估算),若再加上「零息債」的架構,更是讓投資人興趣缺缺,除非發行利率的加碼夠高足以反應 (1)提前贖回的選擇權價值;(2) 零息債與普通債券(Straight Bond)的現金流差異;以及(3)市場接受度低的流動性風險;否則難以吸引國際投資人的參與。換言之,「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發行人必須付出額外的代價,才能在國際的債券市場發行上述條件的債券。
說到此,大家可能會問,這些國際的大型企業/機構為何願意來台灣的市場掛牌並發行了需要付出較高成本的債券呢?殘酷的答案是,他們「完全沒有」付出額外的代價!根據估算,在台灣已發行的國際版債券中,這些「可提前贖回」的長天期「零息債」的發行年利率比國際市場合理的年利率約低10~30bps(0.1%~0.3%),若以三十年的發行天期來看,發行人少支付的利息,數字相當可觀。反過來說,台灣的保險業若把這些已買入的國際版債券做合理的「市價評估」,則潛在的損失會超過新台幣1,000億元。
投資面
台灣的保險業對於投資標的選擇其實是很聰明的,但是為什麼卻願意在國際板債券的投資上讓發行人佔如此多的便宜?其原因為:
(1)「無魚蝦也好」的投資氛圍:保險業在台灣面臨的投資困境是一方面找不到投資報酬率有吸引力的台幣計價商品,另一方面外幣投資額度又幾乎用滿,在「負利差」的壓力下,只要名目的投資報酬率高於台幣的商品,它們就會有興趣,至於價格是否符合國際市場水準就不是現在最主要的考量。相較於保險業在2006年到2014上半年對於國際版債券發行條件的興趣缺缺以及斤斤計較,就可知是否計入「國外投資上限」才是保險業投資與否的關鍵。
(2)相對弱勢的投資人:台灣的國際版債券市場是一個投資人相對弱勢的市場。因為國際的發行人除了台灣市場外,還有很多其他的選擇,相形之下,台灣的投資人因為前述的原因,並沒有太多的選項,所以在發行架構及價格上都相對弱勢,簡而言之,國際發行人通常是以「Take it or leave it」的態度來台灣發行債券。
(3)短期績效導向的投資決策:大家可能會納悶,既然保險業是聰明人,為何會如此「一股腦」地投資國際版債券?他們是否有考慮到「市價評估」的風險?以及匯率的避險成本?實務上,台灣的保險業幾乎都把國際版債券的投資放在「持有至到期」或「無活絡」的會計項目下,以避開「市價評估」的風險。至於匯率風險,因為長天期的台幣/美金匯率避險市場並不存在,所以大多數的國際版債券都沒有完全避險或是只有做小部分的短天期避險。簡而言之,保險業投資在國際版債券時都只有考量發行人的信用風險,而不去討論利率以及匯率波動的風險,而且在每年績效目標達成率的考量下,投資團隊只能「避重就輕」地強調「國際版債券收益遠高於台幣計價商品收益」這種引喻失當的謬論。因為在實際扣除匯率避險成本後,國際版債券的收益率會大幅下降而不具原先所宣稱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