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音樂學:獄中藍調

2017-07-23 06:30

? 人氣

因為形象以及對囚犯的同情,使得凱許成為美國獄中最受歡迎的音樂家。雖然他自己並未長期在獄中服刑,但是他的歌曲以第一人稱,並未以泛道德多角度刻畫囚犯內心,深獲許多囚徒的鍾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佛森監獄藍調〉歌詞寫道:「當我還是孩子時,媽媽告訴我『兒子/要當個乖孩子,千萬別碰槍』/但我在雷諾(Reno)射殺了一個人,看著他斷氣……」全曲寥寥幾句歌詞,便把獄中的思鄉、追憶等「為何走到這步田地」的複雜感慨唱了出來。輕快的鄉村樂,勾起許多人的記憶情感,儘管和弦進行也是幾個基本和弦,有如《鹹水雞的滋味》配樂,卻留下回聲悠遠的弦外之音。

當凱許發現,許多寄給他的粉絲信件都是來自獄中,他便提議要到監獄表演並錄製現場專輯,雖然不無來自製作公司的懷疑,他仍完成了幾張監獄現場專輯,甚至遠到瑞典監獄進行表演、錄音。

參與創作能否矯正獄中人

凱許個人的故事峰迴崎嶇,包含上述廣受歡迎的監獄巡迴、自身用藥與感情歷程等經歷,成為美國「浪子回頭」故事的典型,也在其過世後兩年,被拍成傳記音樂電影《為你鍾情》(Walk the Line)。

無論是凱許的音樂或是張作驥的電影,相較起許多具有道德教育意圖的作品,雖難定論是否更有實質「教化」效果,卻無疑更能貼近許多歧途中人的生命經驗,誘使觀眾進一步省思善惡、遺憾與家庭等生命的「大主題」。

此外,兩部作品都有收容人的參與,前者僅是做為「現場聽眾」的呼喊、特定關鍵字與歌詞語句的互動,後者則是共同參與製作,這就引起另一件值得思考的事:除去觀眾是否受之影響外,收容人在獄中參與創作的過程,是否有「矯正」的實質作用?

影響生命路途的音樂

發源於委內瑞拉的偏鄉樂團系統(El sistema),據稱將社會結構性「潛在的犯罪者」(即幫派犯罪猖獗處的孩子)聚起來練習音樂,因而降低了犯罪率,然而其實因果為何、是否亦適用於矯正機關,相信各方意見仍莫衷一是。

音樂的陶冶作用,自古便一直為各地哲學家提出。而某些寫實、能夠包容照見生命複雜性的作品,或許真的更具有撼動自省的作用。

「真」的向度與「美」的向度,實與「善」的向度無涉,我無意美化,也無意討論這些收容人的生命經驗,因為真正重要的問題或許是:什麼樣的音樂(乃至從事怎麼樣的心智活動),能夠真正影響一個人的生命路途,無論他正將走向歧路、又或者他是正行在歧路上?

*作者為音樂創作者,現居台北,於泰順街創辦「公共冊所」二手書店。原刊於1585期《新新聞》,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緬因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