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攻性防壁與金融數據主權

2017-09-07 06:30

? 人氣

遭受資訊超限戰攻擊的對象,自衛反擊的底線該劃在哪裡?(胡一天提供)

遭受資訊超限戰攻擊的對象,自衛反擊的底線該劃在哪裡?(胡一天提供)

在科幻經典《攻殼機動隊》中曾提出一個概念:攻性防壁。原始設定是指,在人類可以藉由生化電子工程實現超過95%的人類軀體「義體化」之後,「人類」就相當於ghosts in shells -- 棲息在人造軀殼裡的意識記憶,徜徉在互聯網資訊大海中;如何保護這個靈魂般的虛擬實體不會遭受到駭客攻擊,就成了資訊安全與人權保障問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顧名思義,攻性防壁就是具有攻擊性的防護壁。當偵測到駭客攻擊時會自動反擊,甚至反過來攻擊入侵的駭客。在攻殼機動隊的世界裡,攻性防壁不僅用來防止義體被入侵導致暴走,還能確保政經軍界重要人士的記憶身份不會被竄改盜用導致國安危機。由於殺傷力強,這種武器級防護罩受到高度管制。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要在黑市中買到這類資安武器,管道多的是。再者,就算有資格使用,也可能因為安全級別不足,導致防禦進攻力不敵對手而被駭到腦死。會噴火的防火牆,焚人亦能焚己。

攻性防壁這個概念,源自美國資訊叛客(cyberpunk)科幻作家William Gibson的經典短篇《Burning Chrome》中名為ICE(Intrusion Countermeasure Electronics)的駭客程式。英文單字cyberspace(網絡空間)這個新詞,正是Gibson發明的。耐人尋味的是,”cyber”一詞的希臘文字根原意指「控制」,也是資訊科學的大宗師、控制論(cybernetics)創始人Norbert Wiener在建構其理論時所援引的本意。Gibson認為,電腦科學家所謂的資訊交織而成的超空間,不過是計算機網絡中的集體共識幻覺(mass consensual hallucination),本質上是一種操縱。這個頗具洞察力的文學意象,不僅啟發了如《黑客帝國》(The Matrix)等科幻經典的宇宙觀,更影響了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中不斷演化的互聯網治理框架。

要理解這個互聯網治理框架對正遭逢巨變的全球金融業運營模式的影響,可先把視角拉高到國際秩序與主權國資訊戰的層次,讓思維馳騁,可以得出許多啟發。

戰爭是人類文明的常態。國際關係學者埃弗拉在《戰爭的原因:權力與衝突的根源》(Causes of War: Power and the Roots of Conflict)中指出,國與國最可能開戰的時機,有以下5種:

  • 當國家對戰爭結果有錯誤的樂觀認知時;
  • 當先發制人的一方可以提昇獲勝機率或增加對手搶先的軍事代價時;
  • 當國家相對實力變動較大,即將發生的權力移轉讓衰落中的霸權更願意冒險時;
  • 當資源具有累積性,先動手的一方更能保護與奪取資源時;
  • 當征服被認為是容易時;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