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誕辰250週年》雙耳失聰仍譜寫出不朽傑作的秘密

2020-12-17 12:40

? 人氣

貝多芬肖像畫,1820年。(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貝多芬肖像畫,1820年。(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824年5月7日,維也納皇室貴族及文化菁英聚集在維也納肯恩頓門大劇院,觀賞由維也納皇家宮廷歌劇院管弦樂團首演貝多芬的《第9號交響曲》。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人們對這部交響曲的期待非常高,因為貝多芬已經很久沒有創作交響曲了,不僅如此,他也已經有12年沒在舞台露面了。

貝多芬肖像畫。約作於1861至1897年間。(Boston Public Library@flickrBYCCSA2.0)
貝多芬肖像畫。約作於1861至1897年間。(Boston Public Library@flickrBYCCSA2.0)

貝多芬終於出現了。而且,這也是第一次在演奏交響曲的過程中加入歌手演唱的新模式。

貝多芬背對著觀眾,伴隨著音樂用全身肢體語言激昂洋溢地指揮著。

他如此投入,以至於到音樂結束時他依然沒有停下來。直到一名獨奏手走近他,讓他轉過身面對觀眾爆發出的雷鳴般的掌聲。

貝多芬此刻已經耳聾,聽不見任何聲音。

難忘的首演之夜

那貝多芬是如何在台上指揮的呢?對此有不同的說法。

牛津大學音樂教授滕布里奇對BBC解釋說,一種說法是,雖然貝多芬站在指揮台上指揮,但實際上還有另外一位音樂指揮協助他。

儘管耳聾,貝多芬仍創作出不朽的音樂。(BBC News中文)
儘管耳聾,貝多芬仍創作出不朽的音樂。(BBC News中文)

滕布里奇說,那時人們已經知道貝多芬的聽力狀況,因此,不敢指望他指揮了。

《第9號交響曲》很長很複雜,貝多芬又聽不見,可想而知很可能會出現一片混亂。

還有,當時樂團並沒有多少時間對新曲子進行排練,但這在當時很典型。

滕布里奇表示,綜合以上這一切,演出能如此成功已經非常不錯了。

音樂是藝術

滕布里奇為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年,寫了「Beethoven: a life in nine pieces」一書。(BBC News中文)
滕布里奇為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年,寫了「Beethoven: a life in nine pieces」一書。(BBC News中文)

這一刻既代表了貝多芬一生的榮譽,同時也象徵著他的悲劇。

貝多芬250年前出生於德國的波昂(Bonn)。但他出生的凖確日期似乎不太確定,有人認為是1770年12月16日,但據記錄記載他是在12月17日受洗的。

貝多芬是一位極具想象力,充滿激情和力量的作曲家。他的性格複雜並自相矛盾。

他成長於歐洲政治動蕩時期,其中包括拿破崙戰爭。

儘管出生於德國,但他被公認為是維也納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能與同時代的莫扎特、海頓、舒伯特和韋瓦第齊名非常不簡單。

騰布里奇說,貝多芬相信音樂絶不僅是一種娛樂形式,它的意義要比那深遠得多。貝多芬認為音樂可以表達思想與情感。

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滕布里奇認為貝多芬在把音樂昇華為藝術形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貝多芬給人的印象是暴躁易怒、自私、自戀、吝嗇、不善交際、不修邊幅、愛情不得意、悶悶不樂、酗酒和有疑病性神經症(hypochondriasis,總懷疑自己有病)。

滕布里奇解釋說,這也是貝多芬浪漫之謎的一部分。因為人們更願意相信貝多芬是一位飽受情感煎熬以及病痛折磨的藝術大師。

人們把他描繪成視藝術高於一切的音樂大師,有著超出凡人想象力的創作能力,一位天外奇才。

疾病折磨

貝多芬肖像畫,1814年。(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貝多芬肖像畫,1814年。(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雖然貝多芬性格比較難相處,但實際上也很讓人同情,因為貝多芬一生飽受各種疾病折磨,包括不得不忍受一些極其可怕、甚至適得其反的醫學治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