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媒體的報導,當下有「開平餐飲學校」及「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兩個單位在申請設立實驗大學,而教育部正在審查。如果順利,最快在下學年(110)開始招生。
開平餐飲學校以「遊牧式大學」為基本構想,計畫讓學生到世界各城市學習,以全球知名專業人士為師,藉由實務的學習,希望學生在畢業後擁有國際級管理知能及餐飲技藝,在進入職場後,可以無縫接軌的發揮所長。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則以「書院教育」為號召,計畫以「共寢、共食、共學」的方式,讓師生一同學習和生活,以實踐全人教育的理想。
除了上述兩個單位外,福智基金會對外宣布,正在籌辦的福智佛教學院打算向教育部申請設立為實驗大學。這實驗大學的核心理念會緊扣在「給人幸福」,它會以雲林古坑為基地,與村落及臺糖公司攜手合作,打造一個全面觀照生活、生態、生產、與生命的生態村。
在臺灣高教正遭遇招生不易的嚴峻挑戰下,我們對這些機構的勇氣及用心應給予十分的肯定。但從他們的發想與計畫來看,卻也不免讓人有些疑惑。
什麼是「實驗大學」?假如從「實驗」這一概念而言,所謂「實驗」,大致上是理念或假設的驗證工作。也就是說,我們對某個議題、現象或事件有些想法,但不知道這個想法是不是合理、為真或可行有用,於是我們將這想法付諸實踐,冀望從現實來檢驗我們先前的想法。在實驗的概念為如此的設定下,我們對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和福智基金會的實驗構想,就感到不解和奇怪。
書院教育是中西行之有年的高等教育型態。且不說中國傳統的書院,今天英國頂尖大學如牛津和劍橋,都有所謂的書院制度(collegiate system)。在這些大學的書院裡,學生(尤其是大學部的學生)與書院的老師依循中古世紀以來的共學、共食的精神在運作。書院教育早就被認定是一種成熟的高等教育運作方式,只是所費不貲,僅有很少的頂尖或貴族式的大學有餘裕來採取這種大學形式。既是一種成熟的高等教育形式,還有什麼好實驗的?再者,大學本來就是一個與社會緊密連結的學術社群(academic community),這理念早已成熟,並廣泛的為大家所接受與實踐。要把大學變成一個生態村,的確是一件好事,去做就好了,沒什麼好實驗的,毋須冠以實驗之名!
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在19世紀末,就辦了芝加哥大學的實驗小學(laboratory school),著眼點就在於這實驗學校的教育理論(也就是基於實用主義的教育理論),迥異於美國學校教育所依循的理論和其他眾多的傳統教育理論。杜威為了證明他青睞的教育理論可行,故而有創辦實驗學校的必要。這告訴我們的是:為了要證明理論的可行或有效,才須去實驗;行之有年的教育理念,早已付諸實踐,它的成效及限制早就已經在歷史過程中被揭露了,有必要實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