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距離中國只有一海峽之隔,中國已經是全球第2大經濟體,想降低台灣對中國出口,難矣哉。看看中國鄰近國家的最大出口市場,幾乎無一例外是中國即可知─且占比遠高於其它國家。韓國對中國的出口比重就也占到近3成左右。而美國周圍的國家亦同樣都以美國為最大出口市場,加拿大出口美國比重甚至占到7成左右。這就是「貿易地心引力的威力與結果。
再以實際數據看,提倡新南向者說中國經濟放緩,而東協則「正要起飛」,只是數據未能證明此說。中國雖然經濟降速,告別過去兩位數高成長時代,但經濟成長率仍在6.5%到7%之間,而整體東協今明兩年的成長率預測值是在5%左右。以經濟與市場規模來看,中國經濟規模達11兆美元,進口市場規模2兆美元;東協經濟體規模為2.5兆美元,即使加上印度的2.2兆,還是不到中國的一半。再就平均國民所得來看,中國目前居「中等所得」的有利點,其平均國民所得今年可超過9000美元,但東協國家則是從1100美元到1萬美元不等,消費力當然中國遠高於東協。
因此,新南向想以東協取代中國,原屬荒誕;許多早在東協投資紮根的台商,是否會繼續增加投資,牽涉到其佈局與判斷,政府政策難左右。政府成立新南向辦公室、喊喊新南向,如果可能就為廠商在東協國家多爭取到權益,但成效不必寄望太多。因此新南向辦公室這個當初有因人設事之嫌的「違建」拆除,應該值得肯定;至於「階段目標比預期更早完成」這類話就聽聽即可,不必太當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