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美國向聯大提案前一天,助理國務卿魯斯克才在華府召見駐美大使顧維鈞,告訴他美國將提「臺灣問題案」,美國需要國際支持其目前的臺灣中立化立場以求得臺灣問題和平解決。魯斯克認為,這個問題只能通過聯合國大會。在安理會,美案面臨著蘇聯否決權的威脅。聯大會設立一個研究委員會,並派調查團赴臺調查,於明年報告大會。顧維鈞答「我對派調查團原則上礙難同意。臺灣問題不應由聯合國討論,且調查團人選亦無把握。」魯斯克表示「美並不願臺灣之重要而複雜問題目前非即解決不可。」鈞謂「然則美之真意在爭取時間,以待國際情況之變遷。彼答然。」
9月20日,美國提議將「臺灣問題」列入聯合國大會議程。艾奇遜詳述提案原因「臺灣正式移轉給中國尚須等待對日和約之締結,或其他適當的正式動作…美國還認為,臺灣及其將近八百萬居民的未來,應該依聯合國憲章之規定,和平解決。」艾奇遜還委托國務院顧問杜勒斯主導聯大對美國提案的討論。中華民國代表蔣廷黻指美方提案侵害中華民國領土主權、違反盟國戰時協議,因此反對列入議程。蘇聯代表馬立克則指美國的意圖是將臺灣變為美軍的戰略基地。盡管中華民國和蘇聯反對,「臺灣問題」仍被列入大會議程,並被提交給第一委員會。國務院不與中華民國政府事先充分溝通,導致中華民國和蘇聯在聯合國共同反對美國提案這種罕見現像。
9月29日,安理會通過中共列席辯論「美國侵臺案」,而對於安理會討論中國代表權,美國又表明不行使否決權。10月6日,「臺灣問題案」正式列入聯大議事日程。對這些情況,蔣介石認定「美艾遵奉英國意旨,實現其毀蔣賣華作最後之一擊。國際之道義掃地,美艾之拙劣如此,不能不令人刺激痛憤,是其明知其徒為侮辱中國,而無補於美國之利益也。惟俄國亦投票反對此案,更足証明美之為私耳。但此並不能動搖吾國在臺灣統治之地位,即使聯大通過其案,我不執行,作最後之準備可也。惟天祐之,何憂何懼。」這時期,蔣介石反復思考國際危機,他認為英美為了阻止解放軍進入朝鮮,企圖通過犧牲中華民國政府來與中共妥協。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定「甲,如何確保臺灣復興基地,使之鞏固不搖。乙,如何使中共不能參加聯合國,以保持我政府代表權,不退出聯合國。丙,如甲,乙二者不能兼顧,則以確保臺灣基地為第一。與其為保持聯合國會員名議,而使臺灣被攻,不能安定,則寧放棄會員之虛名,暫時退出國際社會,雖在國際上失去地位而力求自立自主,確保臺灣主權,實為利多而害少。而且乙者,其權全操之於英法,非我所能主動,而甲者則我尚有主動領地,此為永久根本計,比較在不得已時,未始非計之得者也。」這段話,其實點出此後几十年中華民國外交政策的核心,即如果代表中國與確保臺灣不能兼顧時,應該棄名保臺,自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