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表演有個段子叫「關公戰秦瓊」,話說國民政府北伐時期,山東有位軍閥開壽宴,請戲班子唱戲,軍閥文化水平不高,不識得戲碼中的關雲長,加上關雲長是山西人,而軍閥認為山東就有個英雄人物——秦瓊,於是要戲班子立馬演出「關公戰秦瓊」,還得秦瓊戰勝,於是一個漢朝的猛將和一個唐朝的英雄就在舞台上打了起來。
這或許是笑話一則,對於軍閥的無識、無知實在無言以對,但戰亂時期,圖生存尚難,何敢奢望教育!因此,對於軍閥不識關雲長,就時空背景來說,實不敢苛求,因為他不見得有機會接受教育。但對於已實施12年國教的台灣來說,中學生不識孫中山,就是一個嚴肅的議題。因此藉由這段故事,該讓我們反思,教育所求何事?追求知識與提升能力?學會分辨是非與價值判斷?增廣見聞增加常識?
最近名人的子女不認識孫中山、不知道岳飛是誰?吵得沸沸揚揚。假如我們將認識孫中山與岳飛視為知識的追求,那麼我們確實應該檢核學生應該在什麼階段,學習到有關孫中山與岳飛的相關事蹟、對國家的貢獻與對歷史的影響。尤其身處在中華民國台灣,就應該知道中華民國是孫文(孫中山)歷經11次革命,才建立的國家。他對於中華民國能成為亞洲第1個民主國家的影響力,是不可抹滅。
教育應以兒童需求、能力與興趣考量
至於學生該在何時學會什麼樣的知識內容,向來都是「大人們」依據其「認知」,擬定課綱、設計教材、編訂進度,然後要求學生學習,之後再用各種評量方式檢視學生的學習成就。假如上述的學習或學校教育的過程,是大家所共識的教育主軸,那麼學生不識孫中山、不識岳飛,該檢討的是「大人們」,因為大人們是否真的有把握,他們所編定的教材內容與進度,就是符合學生的能力與身心發展?大人們真的釐清了教育該有的價值,認為透過教育學習,學生就該識得孫中山與岳飛嗎?
自然主義哲學家早已提出「兒童中心」說,主張教育必須以兒童為一切考量的標準,兒童並不同於成人,兒童本身也具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己身心發展的歷程和個人的興趣、能力與需求,因此,教育必須以兒童的自然發展為依據。而今,我們的教育體制是大人們制定了課程綱要,編定了學習內容與學習進度,大人們要學生學什麼,學生就得學什麼,如果大人們覺得什麼都重要,什麼都得學,所以課程越塞越多,課表塞得滿滿的。這是由大人們設定的兒童中心!也是大人們所認定的教育價值嗎?
大人們中的家長也該自省,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就讓家長大人們為了孩子將來的前途,儘管學費昂貴,拚了老命也要將孩子往私立學校送,因為讀私立學校不須補習、不須上安親班、有雙語教學(特別是有外籍教師)、從1到6年級都到下午5點半才放學。在此無意要貶抑私立學校的教育價值與對教育的貢獻。只是,這樣的教育歷程、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並非適合每個孩子,也可能不是孩子們想要的教育方式。